陳林林
摘 要: 為滿足社會對跨學科英語專業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會計英語成為許多高校熱門的跨學科課程之一。商務英語專業的會計英語既不能作為單純的語言課程教學,又很難作為純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使得該課程教學陷入兩難。本文針對這樣的困境,回歸ESP課程的本質,以CBI理論為指導,探討會計英語課程在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兩方面可做的調整,指出教學內容可以培養能力為核心設定五個教學目標,再將會計學劃分三個模塊,采用相應的實踐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 會計英語 教學內容 實踐內容
1.引言
我國經濟與世界各大經濟體聯系日益緊密,英語在我國經濟活動中成為十分重要的一門語言。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開設ESP(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其中最常見的是將商科課程與英語課程結合。這類“雜交”課程或以雙語課的形式出現,或以語言類課程的形式出現。會計英語課程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并且成為最常見的ESP課程之一。然而,同一門課,教授的對象有所不同。有專門針對像會計專業這樣的商科專業的會計英語課程,也有專門針對商務英語專業這樣的語言類專業的會計英語課程。面對不同的群體,會計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設置也應不同。一直以來,針對會計專業開設的會計英語課程教學探討已有很多,然而面對商務英語專業這樣的語言類專業,該課程的授課內容卻較少涉及。本文將要討論以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為授課對象的會計英語課程內容的設置。既然授課對象是語言類專業學生,會計英語課程就應該根據該專業特色、專業培養目標并結合學習者需求設置課程內容。該課程作為專門型ESP課程,包括教學內容(real content)和實踐內容(carrier content)兩個部分[1]。教學內容指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例如期望學習者特別關注某些語言特征,或者能更好地運用這些特征,又或者掌握某些語言技能[1]。實踐內容指教學目標實現的方式,例如教學材料的運用和教學活動的安排等[1]。
2.會計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制定
會計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設置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該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學習者需求、專用英語話語。
根據王立非教授在《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一文中對最新的《商英國標》要件的解讀,指出商務英語本科專業是外國語言文學結合經、管、法的跨學科專業,以商務語言運用、商務知識與實踐、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為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出兼備語言、經、管、法等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國際化、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
除了國標對專業的定位外,課程內容的設置還需要做學習者需求分析,此分析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獲取信息:(1)調查已在本專業領域就業的畢業生,通過與畢業生的交流可以了解他們工作中需要運用的知識和技能;(2)與被調查的畢業生就業單位交流,通過與就業單位的交流可以獲悉實際工作崗位對工作人員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通過雙渠道獲取的信息顯示,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畢業生在財務領域更多從事交際性質的工作,常見的如翻譯(包括接待陪同、走訪陪同、談判及一些涉外業務)、文案、宣傳等,也有少數對財務感興趣,在該領域繼續學習,拿到相關從業資格后,直接參與財務工作的畢業生。這些工作往往需要他們通曉國內外財務理論知識和規章制度,對國內外財務操作的差異具備較強的敏感度,能夠進行財務信息分析,具備較高的對內及對外交流溝通的能力。但是畢業生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諸如分析和交際等能力仍有待提高。
會計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還需要對這種專用英語話語進行分析。這種專用英語話語主要用于財務報告、財經新聞撰寫、翻譯等工作任務,要求語言專業、凝練、準確、具體。
通過上述三個因素分析,商務英語專業的會計英語課程應著重培養本專業學生對財務知識的理解能力、復述能力、翻譯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及簡單的實務操作能力,使他們將已習得的通識英語轉化為會計領域所需的英語語言。根據以上六種能力培養需求,教學內容可以設置為會計理論學習、財務新聞閱讀、財務信息翻譯、寫會計分錄和編制財務報表、分析財務報表和出具分析報告。
3.會計英語課程實踐內容的選擇與制定
教學內容確定之后,需要選取和制定合適的實踐內容以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會計英語作為專門型ESP課程,同樣受以內容為依托的英語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的影響。作為ESP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CBI被Brinton等定義為語言教學目標與特定內容相結合的教學法[3]。CBI倡導將語言學習融入具體的知識內容中,而非就語言而學語言,僅僅停留在字、詞、句用法的層面。同時,根據CBI的三個特征:以內容為中心、真實的語言和文本、關注特定學習群體的需求[3],在選擇和制定實踐內容時,除了教科書上的內容外,教師還要將實際工作內容引入課堂,采用真實的會計素材。然而,實際的工作內容和真實的會計素材往往過于復雜,不適應課堂教學。由此,教師需要對實際的知識內容做改編,以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會計英語以會計學為內容知識,學習英語語言在財務專門領域的應用。然而會計涵蓋的范圍很廣,有限的課時不可能涉及財務領域的方方面面。本課程因為針對語言類學生,所以僅涉及基礎會計內容,將會計英語分為三個內容模塊:(1)基本會計理論和會計術語;(2)簡單的會計實務;(3)財務分析與報告。通過這三個模塊實現五項教學目標及著重培養學生六個方面的專業能力。
3.1第一模塊:基本會計理論和會計術語
第一模塊是搭建學生的理論框架。通過學習英文版的會計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會計的對象、職能、作用與目標,會計方法與會計管理循環,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規范,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會計職業發展和職業道德等基礎理論內容,使學生迅速熟悉會計領域的英語語言特色,增強他們對該領域的理解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這一部分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復述能力、翻譯能力,達到學習者熟悉并通曉主要會計理論、能夠進行財務新聞閱讀、從事財務信息翻譯的教學目的。endprint
這一部分以會計理論內容知識為載體,主要涉及文字工作,因此,仍應偏重于傳統的語言學習,如會計英語詞匯、句型、篇章、語法等語言基礎。實踐內容的設計應著重于既找相似又找不同,注意提醒學生詞與詞之間的細微差別,為翻譯的準確性打好基礎;課內教材與課外真實素材相結合,課內教材用于理解掌握核心概念,課外真實素材幫助深入地理解和靈活地運用語言。
具體例子如下:以會計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會計的對象、職能、作用與目標這兩個部分的詞匯教學內容為例,其中會計術語“accountant”,“accounting”,“accountancy”出現頻次特別高,針對這三個形似詞匯,可以選擇課本結合課外的閱讀文章,集中學習涉及“accountant”,“accounting”,“accountancy”的詞匯。針對這三個詞匯可做如下課堂活動安排,詳見表。
首先,選取權威的英英詞典,要求學生了解三者的字面意思;其次,選取為了教學目的而經過改寫的課本內容(包括課本內的知識點講解及課本提供的閱讀文章)。經過改寫的文本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點清晰明了,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運用課本中的材料,要求學生首先學習課本對相關知識點的解析,例如課本accounting的定義。然后,閱讀課內閱讀文章,找出閱讀文章是如何介紹這三個詞匯的,他們在文章中分別是什么意思,有沒有其他詞匯進行搭配,搭配后是什么意思。最后,為了學生習得真實語言的應用,還要采用真實的語言材料。這些真實的語言材料通常來自于國外的財經時事要聞、專家觀點、訪談等文字內容。材料如果過長,就可節選,方便學生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課外語言材料為什么提到上述詞匯,上述詞匯是如何被運用在句子中的,句意是什么,是否有其他詞匯與之搭配等。
以會計基本概念為依托的會計語言學習,同時結合了閱讀與翻譯學習,這是一個整體,貫穿于第一模塊的始終。
3.2第二模塊:簡單的會計實務
第二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實現用英語寫會計分錄和編制財務報表的教學目標。此模塊僅安排簡單的會計實務,包括會計循環、會計分錄、部分財務報表編制(現金流量表因為復雜程度和有限的課時原因,只要求學生理解)。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承上,指第一模塊以會計概論知識為依托的專業英語,在此部分通過會計實操環節得到實踐。知識的具象化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對會計專業英語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好地掌握此行業的英語語言。啟下,指為第三模塊的財務分析與報告奠定基礎。只有清楚了會計流程和記賬的方式,才能看得懂財務報表,才能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才能給出自我觀點并訴諸文字。
由于本課程仍然是以語言為重點,會計專業知識為載體,對學習者的會計專業素養要求不及會計專業學生。因此,第二部分的實務教學材料的選擇,以課本為主,會做課本提供的模擬習題。這些為教學目的而改寫的練習資料,尤其適合非會計專業的學生。為了使非會計專業學生較快掌握記賬方式,可以把企業分為服務企業、商業企業和工業企業三個類型,從記賬方式最簡單的服務業開始,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基礎薄弱甚至零基礎的學生,也能夠跟上教學進度。此外,會計分錄中涉及的都是最常用的會計科目,如資產類的cash on hand(庫存現金),cash at bank(銀行存款),accounts receivable(應收賬款),inventories(庫存商品),advanced payments(預付款),fixed assets(固定資產),intangible assets(無形資產),accumulated depreciation(累計折舊);負債類的accounts payable(應付賬款),deposit received(預收款),loans(借款);所有者權益類的capital(實收資本);損益類的revenue(收入),cost of goods sold(主營業務成本),expenses(費用)等。
3.3第三模塊:財務分析與報告
第三模塊通過學習財務報表分析及分析報告寫作,培養學生的分析和寫作能力,是語言輸出的訓練階段,也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部分。要求學生根據財務報表數據等信息計算財務比率,例如償付能力比率(solvency ratios)、盈利能力比率(profitability ratios)、經營活動比率(activity ratios)等。根據計算出來的比率,對比同行業其他競爭者,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等,并給出投資建議。這一部分教學材料應該選擇課本內容結合實際內容。以課本內容為范例,通過簡化的公司財務報表數據,讓學生學會計算比率及進行基本的分析。課本外的內容可通過各大公司的網站,下載他們官網上已經公布的年度財務報表,結合各大財經網站,例如雅虎財經,選擇某一行業,擇取一家公司為主要分析對象,再擇取另外兩家同行業競爭公司作為參照物,結合行業整體情況,對這家公司的財務情況進行分析,并出具報告。最終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的公司財務狀況資料收集、數據分析、報告寫作的流程,如課堂時間仍充裕,可進行匯報演示。
4.結語
會計英語課程作為一門跨學科課程,某些專業已開設。然而,會計英語課程內容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設計。針對商務英語專業開設的會計英語課,面對的是語言類專業學生,學生學習目的主要是習得英語語言在會計領域的應用。課程內容必須適應該專業特色、學習者需求及會計英語話語的應用特征。作為ESP課程的會計英語,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制定可以從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兩方面出發,先明確教學內容,包括培養學生哪些能力,要實現哪些具體的教學目標;再選取實踐內容,以實踐內容為載體,達到教學目的。針對語言類學生,會計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著重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復述能力、翻譯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及簡單的實務操作能力,使他們熟悉國內外會計理論,進行財務新聞閱讀,較準確地翻譯財務信息,會寫會計分錄和編制財務報表,分析財務報表和出具分析報告。實踐內容以CBI理論為指導,以會計內容知識為依托,結合真實的素材,從學習基本會計理論和會計術語,簡單的會計實務及財務分析與報告三個模塊,完成本課程對教學內容的設定。通過以上經驗總結,希望有助于完善針對不同專業的會計英語課程設置。
參考文獻:
[1]Basturkmen, Helen. Developing Course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59.
[2]王立非.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2):298.
[3]都建穎.以內容為依托的英語教學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9-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