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昌
【摘要】教育家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習慣就像是我們生命的枝上盛開的一朵美麗的小花,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對他們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生活與學習習慣,是我們作為教育者須關注、重視的話題。本文結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實踐體會,談談我的做法。
【關鍵詞】培養 良好 生活 學習 習慣
一、首先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的習慣
孩子能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學習成功的基石。有許多學生存在著好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一心二用,這樣容易養成“三心二意”的壞習慣;節假日沒有正常的作息時間,學習效率低下;缺乏自己整理內務、書桌用品等習慣。據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我總結了以下三點方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
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學生往往把你當成學習的榜樣,就像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處在善于模仿的學生面前,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須做到。如:我要求學生上課之前,提前到教室坐好,我在上每節課前都提前站在教室的門口等候;要求學生上課坐姿端正,我作為班主任,從衣著、言行到板書都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學生講衛生,在公共場所看見一張紙屑也彎腰輕輕撿起,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我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從不輕意地打斷學生的發言。時時處處做學生的表率,這樣就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鞏固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學生在學校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后,還需要不斷地鞏固、強化、完善和總結。學生在學校表現很好,但當學生回到了家,我們可能會發現有的學生其實是“說一套,做一套”,或者是“在學校一套,在家庭一套,在社區又是另一套”。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從學校、家庭以至社區各個渠道進行教育,教育從來不只是學校的,就需要老師經常和家長溝通,把如何保持孩子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方法、策略教給家長,讓家長配合老師以鞏固成果。
(三)教師抓住時機給以引導,讓學生的認識得到提高,從而達到領悟的境界。
找準師生之間的共鳴點,是教師幫助學生自我覺悟的起點。很難想象,一個對學生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況缺乏最起碼了解的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建立起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真諦。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德育標準,從認知到行動的過程中,領悟起到橋梁的作用;它使道德標準順利地轉化為學生自己習慣性行為。
二、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就越高。這樣,只有養成了這樣的興趣,才利于以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習慣
最重要的學習莫過于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個人認為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對父母不依靠,再到學習中,對老師不依賴,讓學生自主去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學習也是這個道理。平時,要落實檢查學生的好預習、復習學習,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習慣的重要環節。在做作業方面,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完成,即使有不會做的題目,也不要急于給學生答案。我們只是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讓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好習慣。
(三)要求學生養成每天做好記錄的習慣,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一個學生每天如果能養成記下教師布置的作業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意味著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班的班長黎曉晴同學,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做事細致,深得各學科老師和同學的喜歡。家訪時,她家長對我說,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起就給孩子買好記事本,告訴孩子記事本是用來專門記錄教師交待的事情和教師布置的當天作業題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記事本都有記載,不能有空隙,一開始他每天都會檢查孩子記事本的記錄情況,看孩子記得是否認真,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改為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發現孩子沒有記錄的話,就取消孩子玩得時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四)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
一位哲人說過“當你對的時候,用不著批評別人;當你錯的時候,你沒資格批評別人。”無論在課堂提問中,或作業、考試中,學生的答案做錯了,都不要急于否定學生,更不要輕易批評學生,也不要急于給學生答案。如果這樣做了,你會打擊學生探索、思考的積極性,失去自我反思契機。作為班主作,不但自己不能這樣做,而且還要告誡各學科老師不能這樣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我反思時間,鼓勵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發現錯誤,從而獲得進步。
三、讓習慣有章可循,注重細節、常抓不懈
任何一種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靠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養成;更需要一股外在的力量對學生進行監督和管理,而且應當做到隨時隨地,讓他們感到時時都處在老師和班干部的監督之下。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善于發現讓學生形成壞習慣的根源。哪怕一點點都要引起重視。我的做法是:首先是從自身做起,只要來到學校。第一要做的事,就是悄悄地走近班級的教室,站在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地方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因為這時你所看到才是學生最真實的一面。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教學細微環節之中,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是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
參考文獻:
[1]盧源.班主任的工作[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
[2]何水江.中學生的性格形成過程[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