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瑜濤
摘要:創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大眾創業,可以增加更多的市場主體,才能增加市場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從而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源動力引擎。大學生創業群體在整個創業大軍中占據了很大比例,大數據背景下,對于大學生新企業的創建、成長或者取得創業成功都備受人們關注,而大數據技術所提供的數據信息也為深入研究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關鍵詞:創業;大學生;大數據
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創業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李克強總理在其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13次提到“創業”。創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取得創業成功并非易事。創業能力對于新企業的創建、成長或者創業者取得創業成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理解創業能力的本質和內涵,了解創業能力在創業中發揮的作用,對于完善既有創業理論和指導創業實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在創業能力的研究過程中,大學生創業群體整合內外部資源與外界所發生的積極主動性拓展關系的能力也備受關注。同時“社會資本”概念也隨之納入創業研究范疇。依據這個視角分析,人際關系網絡就是一種社會資源,社會性的相互交互作用成為創業者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為信息和資源的有效交換創造了條件,社會網絡關系為創業者提供了必要而且豐富的資源渠道,社會網絡關系同時也成為創業者獲取創業資源和提高企業績效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方法。而我國的特殊人情關系,特征表現的更為顯著。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其創業成功很大程度上可能取決于創業者嵌入社會關系網絡的程度和深度。因此,對創業效果進行衡量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毋庸置疑。將創業績效作為創業活動的終極因變量,對于檢驗創業成功以及更好的指導創業實踐等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研究內容
依據這個思路,本文以創業者社會資本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為主題,以“創業者社會資本的構成以及如何作用于創業績效”為研究問題,運用大數據技術,集中對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云竹眾創空間及在永部分創業企業共計74人次采用網上不記名問卷調查的方法,通過大數據分析獨立學院創業群體的情況。
(1)創業人員及企業基本情況。數據顯示,創業群體中男性比例占了82%,遠高于女性的,具有創業經驗的人群約有35%,絕大多數屬于初次創業者;從公司成立年限來看,多數公司成立不滿3年;而公司的規模整體上都可以定義為小規模企業;公司年銷售收入中,80%的企業年銷售收入在百萬元以下,仍處在企業生存發展的初級階段,但也有相當比例的企業已經進入具有一定銷售額度的發展階段創業企業產業結構分布顯示,服務業比例最高,約占30%,傳統行業仍占創業企業的多數,高新技術企業比例仍然不高;創業群體創業動機分析,該創業群體中為生存而創業的比例數據極低,大多是屬于自我價值的實現等需求的高級階段。
(2)獨立學院創業群體的社會資本、創業績效、創業能力分析。社會資本方面,通過對創業群體社會資本的研究,可以看出創業群體具有一定的社會資本要素,具體說來存在一定的共性,該群體具有較好的社會關系、良好的溝通能力,親朋關系融洽,其社交群眾具有趨同的社會價值觀,更傾向于依據政策、法規、合同進行商業活動,但從數據看到該群體在他們的關系圈中大多為非核心人物,從側面說明該群體在未來創業道路中仍需豐富自身社會資本。
創業績效方面,通過對創業群體與同行業主要競爭對象近三年來績效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創業群體的整體績效是相對良好的,說明這一創業群體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而且這一群體收益率、占有率、市場份額的增長速度明顯高過了員工的增長速度,說明該群體員工的個體績效增長速度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印證了該群體的績效增長良好這一推斷。
創業能力方面,數據顯示,該群體的各項創業能力均比較突出,但他們的跨界思維及能力相對于其他創業能力偏弱,說明該群體在該領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當地政府在針對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出了很多的扶持政策,為在永的創業者及創業企業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扶持政策和力度,但政府的扶持或幫扶的方向并未與調研得到的數據形成較好的匹配,說明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方向還有一定的調整空間。
(1)政府應加大對獨立學院等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資金幫扶力度,并不斷從簡單的資金扶持向提供整合創業群體社會資本方向靠近。除了對創業者進行創業初期資金扶持、政策優惠以外,政府應同時注重對眾多創業者分散的社會資本進行整合,為創業者提供一個平臺,在平臺上讓創業者相互共享各自社會資本,相互彌補,共享信息資源。(2)政府針對大學生創業企業的績效考核不能簡單的考慮創業帶動就業這一指標,更要考慮企業的社會綜合收益。創業企業帶動本地就業是鼓勵創業的目的之一,政府在對創業企業是否提供進一步的扶持需要有一定的績效考核機制,綜合考慮該企業是否和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同時能為該區域其他行業或產業的發展提供輔助作用。符合整體發展方向,可以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不符合的可以適當減少投入,做到幫扶有針對性。(3)政府和高校對創業者的培訓應從簡單的入門式培訓,向針對不同創業群體進行分類培訓轉變,實現不同時間、不同級別的創業群體均有受益。提升創業群體不同的創業能力提升需求。(4)政府出面聯系當地各高校建立青年大學生創業基地,統籌計劃,根據各自高校的特點、優勢,引導各自高校建立符合自己學校專業設置和永川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業項目,相互依托、相互支撐,形成創業產業鏈,集中有限資源、資金,形成規模效應。(5)進一步完善指導和規范高校創業基地建設的相關政策,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大學生創業群體占據整個高校所在地創業群體的大部分,而各高校則是他們的主要陣地,因此,通過政府引導、幫扶和監督,讓高校創業基地的創新、創業平臺作用真正發揮到實處。從而促進高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創業人才,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