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互聯網+”時代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內涵、困境與途徑*
■趙丹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正在進行基于信息技術的偉大變革。互聯網+下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本文以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研究基點,旨在找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面臨的困境,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是解決獨立學院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互聯網+;資源共享;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
教育部第26號令《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中,提出了獨立學院有不少于500畝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等明確要求,2008年起獨立學院紛紛遷址辦學,這樣就造成了與母體高校分隔兩地或兩校區辦學的局面,文件中提出母體高校可以利用教學資源參與獨立學院辦學,獨立學院可以依托母體高校有償使用教學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這為緩解獨立學院的資源投入壓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解決途徑。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建立合理有效的資源共享機制,發展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的合作伙伴關系,利用母體舉辦高校的課程資源、師資隊伍資源和實踐教學基地等優質教育資源,既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又為獨立學院節約了辦學經費,同時母體高校的教學資源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將有助于獨立學院尤其是內生型獨立學院走出依附辦學和獨立辦學的兩難困境,是基礎薄弱的獨立學院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可行途徑,實現新的歷史蛻變。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的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就是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技術和效率的提升,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孕育新產業的模式發揮更大的效果。
“互聯網+教育”就是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將教育注入互聯網基因,實施包括從人才培養目的、人才培養過程和人才培養評價等全程的變革,以及支撐人才培養的機制和體制變化,實現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生態化的教育,以滿足互聯網經濟時代和社會發展所需要人才,實現教育全局性發展戰略性轉型。“互聯網+教育”的核心特征是開放、大規模、關注學生、高效快捷、注重生態。“互聯網+教育”跨界融合深入發展,形成了教育新生態,要實現教育質量提升、均衡發展、教育公平,改善和豐富教育資源,就要改革創新,互聯網可以構建起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最大程度地匯聚教育資源,“互聯網+”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是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
筆者認為,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之間可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不僅包括師資,而且包括教學儀器設備、圖書期刊、實踐基地和教育信息等。無形資源包括品牌、文化、辦學理念和師德師風等。
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教育部門對其擁有的資源打破現有界限,實行共同享用。實施這種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發揮現有人力、財力、物力、信息資源的作用,提高辦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

筆者認為“互聯網+”時代下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指教育部門對其所屬的教育資源打破其在一定的范圍和區域內所屬權的界限,通過互聯網技術對本所屬教育部門外的教育部門進行開放服務進而共同使用。本文主要研究獨立學院與母體舉辦高校之間的教育資源,開放服務、合作共享,擴大某一份教育資源的使用頻次或發掘某一份教育資源的使用潛能。
獨立學院對教育資源投入的有限與學生對高等教育資源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和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凸顯,限制了獨立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數字化專業素材庫、試題庫、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眾多優質教育資源,越發感覺到共享機制的重要性。
利益互惠對等是資源共建的基本動力。然而獨立學院遷址辦學后,與母體高校存在一定的地理距離,且優質教育資源主要來自母體高校,獨立學院擁有優質資源有限。因此,在資源共建中,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補償,資源共享工作難以推進。
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4%左右,教育投入有限,公辦高校除學費收入外,國家撥發配套財政經費,但獨立學院均為自收自支,沒有國家經費支持,收入來源僅有學費,基礎建設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舉辦方投入,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更需要時間的沉淀。
獨立學院遷址辦學使得學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從多種渠道籌集經費興建宿舍、教室,購買實驗儀器設備,擴大高校的辦學規模上。我國高等學校獨立辦學和粗放的外延式擴張導致了大量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和浪費,也降低了高校教育資源的有效使用率,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質量和高校辦學效益的提高。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獨立學院,在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應盡量避免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利用互聯網充分合理利用母體舉辦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優化教育資源結構,最大限度地開發教育資源潛能,確保教育質量的提高。
制定規章制度,明確劃分優質教育資源在共享過程中,母體高校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獨立學院應履行的義務及享有的權利。界定清楚母體高校與獨立學院共享活動范圍、使用時間、成本分擔,這樣既可以避免產權糾紛,又規范了參與使用的行為,減少了限制共享行為的阻力,保證了共享活動的有序進行。建立師資共享、教學課程共享、圖書文獻資料共享和儀器設備共享的機制,在相對獨立的前提下,進行開放與互動,從而實現對教育資源共享的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
通過網上注冊等多種形式,在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之間,進行本科生聯合培養、學生在線選修、輔修相關課程、點擊觀看精品課程、慕課、微課等、師資互聘參與翻轉課堂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充分利用母體高校學科、專業優勢與特色,拓展多元化人才培養途徑,進一步提高獨立學院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
利用現代圖書館管理理念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整合母體高校與獨立學院圖書館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以團購、網上服務和館際互借、全文傳遞等形式,實現中外文數據庫、紙質圖書和期刊的資源互補、信息共享。以期最大化地發揮圖書館的服務功能,為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獻資源保障。
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過對母體高校和獨立學院相關儀器設備的基本信息、采購及利用情況的管理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建立信息庫,并把所有收集的信息統一發布共享平臺上,實現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教師和學生對參與共享儀器設備的網上查詢和預約使用,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型貴重儀器設備的利用率,為教師科研和學生科技創新實驗活動提供服務。
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打破了教育資源相對封閉的格局,使優質教育資源擺脫地域、形式等方面的束縛,實現互通共用,在一定程度上為獨立學院提供了一定的教育補償。提高獨立學院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辦學效益,整合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更高水平的共享,我們還需不斷開闊視野,創新思路,尋找新的解決途徑。
[1]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Z].教育部令第26號.
[2]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5-05-26(l)
G647
A
1008-2549(2017)07-0008-02
南京醫科大學“十二五”教育研究課題,項目名稱:“互聯網+”時代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探索與實踐,編號:JYY2015086;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編號:17LKT342;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醫學類獨立學院地方特色專業建設研究,編號:2016SJD8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