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鵬 楊素萍
(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質量改進研究
——基于伯頓·克拉克“三角協調”理論的視角
■黃振鵬 楊素萍
(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出現了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從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三角協調”理論的視角來看,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質量產生的問題反映了政府權力、私立高校和市場三者協調關系的失衡。印度將政府監管、私立高校建設與市場機制完善相結合的改進措施,為我國處理政府、私立高校、市場三者關系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三角協調”理論;教育質量;改進措施
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教育供需的矛盾與政府經費的不足使得私立高校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印度經濟領域的改革波及到高等教育領域中,市場機制的引入促使政府放寬了對私立高校的控制,市場調節逐漸超過了政府和高校,成為影響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最主要的協調力量之一。
從伯頓·R·克拉克(Burton·R·Clark)高等教育系統“三角協調”理論的視角來看,高等教育發展主要受政府權力、學術權威(高校)及市場三種勢力整合的影響。用這一視角來審視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在這種單一靠市場調節的格局中,政府的監管和高校自身力量長期受到忽視,印度私立高校必然呈現出規模上的失控發展,高等教育質量自然難以得到保障。
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集中體現在其教育質量上。在《教育大辭典》中,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人才的質量上”。從教育實施的主體來看,高等教育質量是指高校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人才培養符合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程度。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對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解構。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規模占印度高等教育總規模的1/3,由受助私立附屬學院、非受助附屬學院、私立準大學、私立大學四種類型的院校構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危機,印度政府公共教育經費日益緊張,對私立高校的資助逐漸減少。例如,科納塔卡(Kernertaka)邦政府規定,在1991年以后開辦的新專業將不再受到政府財政補貼。在這種背景下,印度私立高校為了解決資金短缺開始盲目地擴招,再加之政府監管的缺失,私立高校準入門檻很低,許多基礎設施和辦學質量不達標的私立高校仍然繼續開辦。2002年,印度的查蒂斯加爾邦(Chhattisgarh)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新建了117所自主授予學位的私立大學。這些私立大學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很多私立高校甚至沒有教學樓,沒有校園,只是在公寓樓里有一個房間。從全國范圍來看,每年有數千所私立高校開辦,進行生物技術、信息科學等新興學科的教育,眾人趨之若鶩,但卻沒有人過問這些私立高校的基礎設施、辦學條件、實驗設施等方面是否達到標準。
2006年,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UniversityGrantsCommission)曾組織專家對317所普通高校的基礎設施質量進行評估,獲得A級或A級以上的僅占32%,B級或B級以上的高達52%,C級或C級以上的占16%,這表明印度近半數的高校辦學條件都不高。雖然在高校發展規劃中有用于基礎設施完善的費用項目,但私立高校為了節省開支,真正用于改善基礎設施等發展項目的支出并不多。尤其是非受助私立附屬學院,只有約14%的學院辦學條件是達標的。
私立高校以盈利為目的,在師資上投入不足,師資短缺成為私立高校的常態。在過去的30年里(1980-2011年),印度私立高校入學人數增長了6倍,而教師人數僅增加了4倍,師生比率極不協調,一度達到1:26,而發達國家為1:15.3,國際正常比值應為1∶16。高校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在招聘大學教師時門檻很低,教師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例如,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Nadu)針對私立高校教師學歷和教學經驗的調查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只有4%,具有碩士學位的有33%,學士學位的有63%。并且,通過全國教師資格考試的教師也僅有11%,教師教齡在5年以下的占72%,10年以上的僅有9%。
同時,在私立附屬類的院校中,授課的教師大部分都是非終身職位的兼職教師,工資以時薪為主,并不享有其他福利,流動性很強,許多教師身兼多個學校的課程甚至還跨專業授課,教師在質和量上的不足,使得私立高校的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保障。
印度高等教育的私有化加強了市場對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市場調節中的供求機制對印度私立高校的影響最為明顯,而競爭機制的作用并不顯著。一方面,高校與企業聯系較少,人才培養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矛盾。印度私立高校普遍開設傳統的普通教育而缺少專業技術類的教育,重理論輕實踐,人才市場需要的技能在學校里完全接觸不到,與勞動力市場嚴重脫軌。2004年,印度高校各類專業人數比例中,文學藝術類專業占46%,工程技術專業占20.44%,工商管理專業占17.99%,專業教育類占17%。專業教育包括醫學、法律、教育、農業、畜牧等專業,由于這類專業錄取率低、競爭激烈,多數學生都傾向于選擇普通教育專業就讀。
伯頓·R·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統“三角協調”理論中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受政府權力、學術權威(高校)及市場三種勢力整合的影響。“三角形的每個角代表一種模式的極端和另兩種模式的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內部的位置代表三種成分不同程度的結合”。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實質上是政府權力、私立高校和市場三者協調關系的失衡,如圖1。

圖1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三角協調力量關系圖
印度政府鼓勵市場力量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滲透,鼓勵高校私營化、市場化發展,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和私立高等教育質量的監管,因而造成大量辦學條件不合格的高校存在。高校私營化發展,為了盈利而減少師資和基礎設施投入,高校圍著市場轉,成為市場經濟的附庸。市場作用不均衡,市場的調節作用集中在供求機制上,人才培養結構失衡,造成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矛盾。同時院校間缺乏競爭,影響了印度私立高等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在“三角協調”力量不平衡的情況下,印度從政府、私立高校、市場三個維度來改進私立高等教育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伯頓·R·克拉克把高等教育進行整合的過程分為三個維度:(1)官僚、政治協調;(2)學術權威協調;(3)市場協調。伯頓認為,“在市場占上風的國家,如果發生了停滯不前的情況,官員和政黨的干預就會成為變革的主要手段。為了公眾利益,有時需要穩定,有時需要革新,而光靠一種形式是難以擔負起這一重要職責的”。印度從政府監管、私立高校建設、市場機制三個層面的改進措施促進了私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
印度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職能。國家通過教育質量認證委員會(NationalAssessmentand AccreditationCouncil)對私立高校進行質量評估,如圖2所示:

圖2 印度私立高校評估指標權重圖
評估指標分為七大項,委員會的專家根據這些指標來評估私立院校的辦學情況。每種標準所占比重不同,在評估中低于55分(百分制)將被評為不合格院校,院校三年后可再次參加評估,如果評估仍不合格則會面臨關閉的可能。七項標準中最后一項是“成功經驗”,優秀高校的成功經驗會被做成數據庫進行廣泛地推廣,以便其他私立高校學習其先進經驗,不斷改進辦學條件。邦一級建立高等教育委員會(StateCouncilfor HigherEducation),對存在問題的院校進行指導和協助調整,淘汰不合格的院校。其主要職責在于促進邦內各高校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引領院校層面的學術和機構的改革,負責高等教育數據庫的建設,開展研究和評估活動等。為了鼓勵私立院校改進自身辦學條件,印度中央政府在立法上減輕了對私立院校發展的壓力,辦學質量達標的自助經費學院可以被授予準大學資格。印度聯邦政府依據《大學撥款委員會法案》第3部分,對一些達到大學撥款委員會(UniversityGrantsCommission)及其他機構的各種國家目標和標準的私立高校授予“準大學”(deemeduniversity)的稱號。2003年,13150所附屬學院中有5238所被大學撥款委員會認可,這些獲得準大學稱號的私立高校還可以得到大學撥款委員會的資助。
私立高校完善教師聘用制度,成立由理事會主席、院長、高級教師和相關學科專家組成的教師聘任委員會,對高校教師質量嚴格把關,同時,又從學術機構之外招募聘請工商界的從業者和專家來大學任教,鼓勵退休教師重回學校任教,擴充教師隊伍。高校對不同級別的教師晉升時的學歷條件、工作年限和教學成績進行規定:應聘教師的學業成績不低于55%(百分制的55分);通過全國資格考試(NationalEligibilityTest)并取得良好的成績;對于在職教師和外聘教師,晉升時都不得低于55分的標準。高校的職務實行全國公開招聘,這使得普通的教師只要努力工作并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完全有機會應聘到更好的大學工作。
在引入競爭機制方面,印度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來促進各邦高校間的競爭,政府以邦為單位通過貸款、獎學金資助、科研經費等方式來為符合標準的院校進行撥款,邦政府通過高等教育局來制定績效標準,負責本地的質量監管和院校評估,通過評估進行優勝略汰。經費上的保障使得私立高校更注重教育質量的提升,私立高校都為獲得資助而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地參與教育質量認證委員會評估。2007年,有38所私立準大學通過院校評估,獲得了大學撥款委員會的資助,其中有12所高校獲得發展與維持經費的雙項資助。
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企業和私立部門作為市場力量,積極參與私立高等教育建設。印度建立了政府、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計劃,企業積極參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實習項目,使之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學生通過案例研究、實習和實踐類的項目,接觸真實的商業問題,發展了領導力和軟性技能,增強了在就業時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能力。在辦學模式上,高校實行公私合作辦學。由政府提供資金,私立部門提供基礎設施,高校負責辦學,這種公私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狀況。

表1印度高等教育普查數據2010~2013
印度在政府、私立高校以及市場機制方面的改進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不斷提升,吸引了大量的求學者。印度私立高校數量持續增長,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2~2013年度,印度私立大學及私立準大學數量達到201所,占大學總數的30%。私立附屬學院占學院總數的比例達到73%,其中,私立附屬學院中的非受助附屬學院總數的比例在2012年約為58%,如表1所示。據統計,在2010~2011年度,印度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15.45%,提前4年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11~2012年度,印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了18.8%,2012~2013年度增至21.1%。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解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政府公共財政不足的矛盾,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伯頓·R·克拉克認為,當下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存在著矛盾——教育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政府投入的有限性,這一矛盾中,政府開始轉變角色,高校自主權逐漸擴大,資源的配置越來越依賴市場調節。印度利用政府、私立高校和市場之間的“三角協調”很好地解決了上述矛盾并促進了私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這些有效的措施為研究我國政府、私立高校、市場之間的協調關系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政府與私立高校的關系上,政府逐漸轉向引導監督的角色,高校是教育質量改進的主體,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印度政府在私立高等教育質量改進的過程中是最為關鍵的一角,充當著私立高校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監督者。政府是私立高校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指導者,私立高校則視政府為中介而與社會發生各種聯系并發揮各種職能。政府“管的過寬”和“管的過少”,都不利于高校的發展。所以,政府應根據市場需要和社會發展,協調與私立高校之間的關系,破除私立高校發展的制度障礙,確保私立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內部管理改革方面擁有充分的自主權。
在私立高校與市場的關系上,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同時私立高校要不斷完善自我,加強自身競爭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印度私立高校在改進中加強了與企業的聯系,建立公私合作模式,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進課程,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私立高校應當加強自身內涵建設,在師資、教學、管理方面夯實基礎,加強特色專業的建設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吸引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學校辦學和人才培養,從而促使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市場通過競爭和供求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政府通過法律手段和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優化私立高校發展所需的資源配置。高等教育引入競爭機制,印度政府為私立高校提供財政資助,不僅減輕了私立高校的財政壓力,而且使其更加關注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時,印度政府建立教育質量認證委員會,通過評估標準和準入制度對私立高校進行優勝略汰。總之,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基礎上,必須重視政府的主導作用,明確政府在健全機制、規范市場運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促進私立高等教育健康持續地發展。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M.R.Narayana.Privatisation Policiesand Post Privatisation Control DevicesinIndia’sHigher Education:Evidence Froma Regional Study and Implicationf or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Study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
[3]Privatiz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in India.Posted:Aug 14th,2008[EB/OL]http://www.articlesbase.com/collegeand-university-articles/privatization-of-professional-education-in-India-522208.ht-ml,2016-5-18.
[4]安雙宏.印度高等教育私營化——進退兩難的戰略抉擇[J].比較教育研究,2014(2).
[5]安雙宏,程懿.當前印度高等教育質量評析[J].國外高等教育,2012(2).
[6]安雙宏.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及其對我們的借鑒意義[J].比較教育研究,2003(12).
G649
A
1008-2549(2017)07-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