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玉?李倩雯
摘要:在當代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趕超時代潮流,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名企是所有企業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財務目標作為貫穿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上世紀開始,許多學者就對企業財務目標發表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而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復雜性決定了公司財務目標的復雜性。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社會責任丑聞事件的曝光,國家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度明顯提高。同時,“十三五”規劃也強調,未來幾年,各行各業都應以社會責任工作為切入點。因此,研究如何促進企業將“社會責任”引入到財務目標,提升企業價值,實現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社會責任;財務目標;企業價值
“十三五”期間,如何做優、做強,躋身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是我國企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而財務目標作為企業財務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起點,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合理的財務目標可以促使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而不合理的財務目標又會導致企業不負責任的社會表現,不僅制約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還會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桎梏。其實,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于企業財務目標的看法都具有許多的爭議。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企業財務目標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利潤最大化,凈現值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以及企業價值最大化等。特別是在我國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企業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這就決定了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該以盈利為目的,以利潤為導向。但隨著萬科“毒地板”,百度“魏則西”事件等企業偽社會責任行為的曝光(肖紅軍,2013年),說明企業這種只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的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瓶頸。因此,企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以承擔社會責任和商業道德為目的的經營模式取代傳統單純以獲利為目的經營模式,在考慮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綜合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發展戰略以及內部治理機制合理確定自己的財務目標,從而促進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企業財務目標的發展概況
亞當·斯密、大衛·李賽圖以及阿爾弗萊德·馬歇爾提出的古典經濟理論最早認為合適的企業財務目標應當是利潤最大化。這時的利潤一般理解為長期凈利潤。后來隨著該目標的演變,利潤逐漸成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創造的財富的代表,即利潤越多,企業所創造的財富就越多。但由于該目標沒有考慮利潤的貨幣時間價值,也沒有考慮利潤與投資額以及所承擔風險的關系(張培清,2000年),因此又有學者提出企業財務目標應當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因為企業由股東創辦,所以企業的目標就應該等同于股東的目標,即企業要為股東創造價值,使得股東財富最大化。該目標在克服利潤最大化目標的上述弊端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但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并非無懈可擊,首先,股東財富的增加有時是靠侵害經營者、員工和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代價取得的,因此將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目標無法保證使社會財富達到最大化;其次,一味地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產品質量偽劣、污染環境、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從而影響企業的社會效益。由此催生了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即通過合理合法的生產經營,在充分理解國家的宏觀財務政策以及企業的微觀財務政策的基礎上,利用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不斷增加企業財富的同時注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保證將企業長期的穩定發展(趙自強等,2001年;許思寧,2011年)。
也有學者認為,企業財務目標不僅應該考慮股東財富最大化,還應該兼顧為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提供其他相關資源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債權人,政府,企業員工以及社會公眾等(陳瑋,2006年;張兆國,2011年)。這有助于緩解股東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統籌兼顧。潘經民(1996年)在《談我國企業的財務目標管理》中提到了西方企業的超利潤目標,該目標認為企業不僅應該關心債權人、員工、客戶和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及政府政策的變化,還應該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該目標的出現是西方社會進步的體現。當然,面對我國市場經濟繁榮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現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認識到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并將“社會責任”履行引入到我國企業的財務目標中(李心合,2009年),在提升企業聲譽的同時還可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嵌入社會責任的企業財務目標
在企業財務目標的選擇問題上,股東財富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是被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同的觀點。由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目標無法保證使社會財富達到最大化,因此,本文認為企業財務目標應該是在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嵌入社會責任。該目標不僅包括股東財富最大化,還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財務目標之一,兼顧客戶,供應商,債權人以及政府的利益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由Shedon在1924年提出。而這一概念首次在我國法律條文中出現是在2002年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在過去十五年的發展中,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各行各業提高其自身影響力以及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社會責任概念中最基本的企業道德責任就是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并且可靠的產品與服務。因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能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欺騙消費者,甚至于對消費者的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然而央視每年“315”晚會的曝光顯示,越來越多的企業以犧牲消費者的利益以及破壞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利益的發展。無論這些行為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其顯然已經嚴重違反了企業的道德責任。這不僅會影響企業聲譽,給股東、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造成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誤導了消費者,并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由此說明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增長而不去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不僅給消費者造成痛苦,還會影響自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endprint
因此,企業作為社會契約的集合體,在設定財務目標時需要考慮公司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也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在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嵌入社會責任。通過將“社會責任觀”引入公司治理機制里來,在解決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的同時,平衡企業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在企業內部和社會上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企業的聲譽。
三、促進企業將“社會責任”引入財務目標的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擬從企業、國家和政府以及社會公眾三個角度對如何促進企業將“社會責任”引入財務目標進而實現企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首先,深化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意識,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自身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優勢和特點,不斷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層的社會責任意識。企業管理層應當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召開全公司會議研究和部署社會責任工作,加強對公司員工的社會責任教育,將“社會責任觀”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將社會責任履行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中,建立各部門社會責任履行考核指標和獎勵機制,并將其納入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的重要內容,不斷提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及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的結合度。同時,定期編制并披露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至少要涵蓋對客戶、供應商、政府以及社會公眾的責任履行,具體包括產品安全、環境保護以及資源節約等方面,內容要真實可靠、全面完整,杜絕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中的“只報喜不報憂”等選擇性披露行為。
其次,加強國家和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引導與監管。一方面,國家和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法律條例,要求企業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企業所應承擔的責任不僅包括企業對股東的經濟責任,也包括企業對債權人、政府、供應商、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及生態環境所應盡的責任。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與企業社會責任制度有關的其他相關部門法的立法力度,即在完善公司法的同時,也在其他相關部門法中加入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條款以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責任法律體系,形成公司法為主,其他部門法為輔,二者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的完整的社會責任法律體系;另一方面,明確要求企業聘請獨立第三方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鑒證并出具鑒證意見。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鑒證可以有效減少社會責任報告缺乏負面信息披露、選擇性披露現象嚴重等情況,使得社會責任報告可以真實、可靠、完整的反映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在促進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提高的同時也有利于加強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信任程度。
最后,加強媒體與社會公眾對企業的監督作用。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法律等正式制度尚不健全,因此,在研究我國企業的經濟行為時,非正式制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正式制度的不足。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作為非制度制度的一方面,在社會生活中的發揮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大。媒體經常會被看作是社會公眾表達意見的渠道。因此,無論是媒體還是社會公眾,都應該積極響應“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度,特別是對企業負面信息的關注,積極公允的報道各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促進企業端正自己的態度,提高自身社會責任表現,從而發揮積極的公司治理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瑋.論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財務目標——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及系統科學的視角[J].會計研究,2006 (04):63-67+95.
[2]李心合.嵌入社會責任與擴展公司財務理論[J].會計研究,2009(01):66-73.
[3]潘經民.談我國企業的財務目標管理——兼論西方企業的超利潤目標[J].會計研究,1996(05):11-12.
[4]許思寧.企業價值最大化——我國現代企業財務目標的理性選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s1):171.
[5]肖紅軍,張俊生.企業偽社會責任行為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6):109-121.
[6]張培清.利潤最大化:企業財務管理的合理目標[J].財經科學,2000(2):92-96.
[7]張兆國,劉曉霞,張慶.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變革——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J].會計研究,2009(3):54-59.
[8]趙自強,于國慶.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J].當代財經,2001 (8):53-55.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