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各個學校都把教育教學研究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我校主動順應教育形勢發展的新要求,轟轟烈烈開展起了教研活動,在經歷一番熱火朝天的“大干”之后,教研活動逐漸失去其當初美麗的光環,有點昨日黃花的感覺。其過程可以概括為“興起—高潮—平靜”,這也是從事教育教學研究人員的心路歷程。面對處于尷尬境地的教研,作為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教師感觸頗多,現就我個人的一些想法提出來,向同行們請教。
關鍵詞 創新 制度與文化 激勵機制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1創新教研形式和內容
我校每學期初都會開教育教學研究會,在討論教研活動形式時,就是開公開課,組織本組教師聽課。老生常談的那一套讓參會者有點膩煩,我就聽到有老師這樣議論:能不能出點新意,耳朵都生老繭了。不僅對教研活動形式的失望,更多的是對學校安排的公開課抱著消極的情緒。當討論由誰來上公開課時,平時口若懸河的此時也沉默無語,或顧左右而言它;有的干脆口觀鼻、鼻觀心,一副超然于事外的狀態。最后會議主持者只好要求參會者一一表態,大家都推脫說,自己很忙,帶的班多,平時上課就累的夠嗆,如果再上公開課就頭疼了;即使勉強答應的,也是敷衍了事,或不了了之。像政史組,這些小學科的專業教師人員本身就很少,如我校政治專業的兩人、歷史專業兩人,平時開展公開課,無非就是在兩人之間來回轉,日久生厭,提不起興趣。如果說教研形式是外在的表現,那么研究的內容則是實質性的問題。大多數教研活動沒有明確的內容,缺乏問題意識,對于多數參與教研活動的人而言,收效甚微,這也是教師參與教研不夠積極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教研形式的單一化,內容的貧乏化是教研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創新教研的形式和內容,形式多樣化、內容明確化以此讓教研重新煥發生機,“改頭換面”增強教研的吸引力。在教研形式上,我們除了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個人研究意識外,還要特別強調教師集體的作用,以平等對話為生長點,實現同伴互助。這一對話機制有利于打破教師之間沉默、保守的壁壘,有利于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成功的經驗。我們不僅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請著名的教育學者進行指導;也可以主辦專題講座;還可以請本校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說課等;選派有意愿的教師到兄弟學校交流學習,進行培訓;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平臺,把自己平時積累的一些經驗予以推廣,也可以把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這樣或那樣棘手的問題放到網上交流與探討;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級教育機構主辦的教研活動,如優質課、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的評選活動。在教研的內容上,以教學問題為出發點,開展問題研究。任何研究都始于問題,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并且比較細心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后,我們的教研就會真正落實到實處,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就會得到明顯提升。在發現“問題”或解決“問題”過程中,可以參與網上的教學論壇,尋找與自己面臨同樣困惑與問題的同仁,進行探究與交流,廣泛深入地開展討論。學校在部署教研活動時,征集各教研組的意見,統一思想,集中“命題”,這樣的教研才是有的放矢,不做無用功。
2建立獎勵性機制
在教研這塊,學校領導首先要重視起來,要加強對教研活動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教研活動的投入,多激勵少責罰,通過精神和物質上的刺激,喚醒廣大教師內心深處的成長愿望,激發其研究熱情,使其創造性地支持、參與教研活動,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鼓勵教師寫好教案,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項教研成果,因為它記載著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了教師認識問題的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鼓勵教師寫心得體會、教育敘事、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葉瀾教授也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師的反思就是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的反復思考,教師的成長僅靠經驗的積累是不夠的,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當前很多培訓活動“見人不見事,”教研活動往往是“見事不見人”。拿校本研修而言,很多教師流于形式。前不久我參加全縣中考改卷工作時,就聽到有老師說,快交校本研修冊了,但至今一個字沒寫。試想即使這位教師到時交了校本研修冊,其研修的結果無非是炮制出來的,根本一點實效都沒有。校本研修淪落為教師做做筆記,整理資料的過程,并沒有把所學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與自身的教書育人實踐結合起來,加以消化整合。教師對教研的消極應對,僅有活動形式,沒有活動的實效,不能說與學校不重視一點關系都沒有。
3建立教研的制度與文化
只要是學校不乏教研制度,教研活動的開展以及發揮作用,需要制度來保證,但是不少學校制定了很多剛性制度條例來“趕”著教師,進行研究。教師在學校的剛性制度下“被教研”,效果可想而知。顧泠沅教授認為,知識管理視野下的校本研修反對采取剛性的、表面的條文,而更多地激發教師真正的職業熱情,為他們的教學和發展提供服務支持、創設條件、提供空間作為方向。因此,學校的管理者在生成和執行教研制度過程中,要把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效益意識作為管理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應循著為教師發展服務、為教師的成長提供幫助支持的視角,去構思學校的教研制度。為教師教研創設平臺,提供自由寬松富足的空間,讓教師想研究,樂于研究,研究出成果,享受到教研帶來的樂趣,獲得成就感。
無論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一名普通教師,我們都無法回避教研活動,教研無疑是教師提升業務能力的最佳途徑,也是學校得以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如果我們的教育教學管理者還是抱著過去的老一套當法寶;教師只顧默默耕耘,從不反思回顧。那么學校的教研只會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更別說教師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實現了。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給沉寂的教研注入“活水”,才能真正發揮教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才能推動學校整體質量的提升,推動教師逐步實現專業的自主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