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軍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方式。新課程標準的深化改革,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教師的引導者作用,因此,有效提問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就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如何實施有效的提問策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進而獲得數學認知能力與創新能力,逐漸成為當前廣大教師面臨的且熱切關心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策略分析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以問導學”的教學方式也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高度重視有效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精心設計問題,提出更具深度與力度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實現師生之間問答的有效交流與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
一、課堂提問的現狀及有效性的標準
優質的課堂提問主要表現在:(1)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2)問題的提出略高于學生的智力與知識發展水平,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3)具有啟發性,促進學生思考與自省;(4)有利于具體教學目標的實現。
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往往存在教師未抓住合適的提問時機、不注重提問的藝術而導致進入提問的誤區的狀況.其主要表現在:
1、問題設置的角度比較單一: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大多雷同提問“已知條件、結論、思路是什么”等,缺乏一定的思維深入,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拓展;所提問題過于模糊或籠統,沒有明確的指向性。例如:學生看題后,教師會馬上提問“看了題目后你的感受怎樣”等這樣空泛的問題,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分析、比對與歸納等,也未能提出問題的關鍵與本質。
2、提問過程比較匆忙,缺乏交流與互動:往往學生還未充分理解題意,教師就進行連續的發問,學生未得到充分的理解與思考的時間,也無暇領會題目所含的數學知識與思想等;未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提問隨意打斷了學生的思路;此外,教師會對教學過程中精力分散的學生借機發問,加以整治,未能實現提問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二、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實施策略
1、有層次、遞進性的提出問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主要分為四個層次:(1)聯系新舊知識、思維能力層次要求不高的引入型問題;(2)承前啟后、由淺入深的領會型問題;(3)具有一定深度與力度、訓練學生快速分析、歸納、與思維能力探究型問題;(4)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深入探究的創新型問題.四個類型的問題,層層遞進,與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構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精心設置問題,適時提問。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將提問納入教學計劃之中,精心設置問題,并在適合的時機發問。問題的設計,應注意目的的明確性,服從于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同時做到適時適度。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有了初步了解:平行四邊形就是在同一平面內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這時,教師就可提出這樣的問題: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么?此時,學生就會進行思考與分析,進而更好的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3、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實現互動與交流的一種形式,而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才能更好地進行這項互動。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善于課堂情境的創設,實現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模擬想象和操作:如果每個人的手中都有一根20cm的鐵絲,將其首尾相接折成正方形,這個正方形唯一確定么?如果首尾相接折成長方形,此長方形唯一確定么?若長方形相鄰兩邊長為x、y,那么x與y之間的數量關系怎樣?折成正方形的相鄰兩邊滿足x+y=10。那么折成長方形時,為什么不確定?
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問,圍繞一根20cm的鐵絲引發學生的模擬想象,讓學生領會一個條件不能完全確定兩個變量的值,只有同時滿足每個條件,才能確定兩個變量的值。這樣,學生也會很自然的產生用列表求方程組的思想,有效拓展其思維,解決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4、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提出新問題。教師應以教材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中心,充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深入發現并提出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其數學思維,鼓勵其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產生。
例如: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的教學中,教師就可將定理改編成這樣一道題:小紅圍繞一個三角形的花壇外圍轉一圈,每個拐彎地方的行走方向都轉了三個角度,∠1、∠2、∠3,當她回到初始位置時,一共走了多少度呢?
這樣的問題提出,來自生活,且貼近學生的實際,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會比較熟悉,也會很快產生興趣,促使其探究心理與解答欲望的產生,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三、結語
提問是初中數學課堂中促進師生交流與互動的一種教學技能,更是一門藝術。學生對相關問題產生興趣,就會表現出更加強烈的探究欲望. 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勤思考、多分析,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求知心理,致力于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發揮,不斷優化課堂提問,訓練學生善于質疑、善于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其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其創造性與創新性思維,最終促進其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