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語文學科的基礎就是識字,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在識字量上,小學階段從低到高是1600、900、500,呈現了由多逐漸減少的過程,這也就強調了識字教學在低段的重要性。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識記漢字,就是研究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識字;字源字理;識字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有這樣一句話:“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現代社會對語文學科的要求,而要想實現這一切的目標,需要有一個基礎,那就是——識字。就像數學學科的基礎是運算一樣,語文學科的基礎就是識字。
同樣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各學段的識字量也有明確的規定。第一學段,要求“認識常用的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第二學段,要求“累積認識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左右會寫”。第三學段,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梳理一下這些目標,我們會發現,第一學段要求識記1600個,第二學段要求識記900個,第三學段要求識記500個。識字量上,從低到高是1600、900、500,呈現出一個由多逐漸減少的過程,這也就強調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重要性,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關于識字教學的策略就有了更多的關注。
提到識字的策略,我們不得不提中國漢字的字源、字理,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它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分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依據漢字的演變過程,我們現在將漢字分為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還有轉注字和假借字。)
在此基礎上,我們來研究小學低段的識字策略,可將小學低段的識字常用策略根據字源字理分為:(1)象形字的圖像法;(2)指事字的分析法;(3)會意字的解釋法;(4)形聲字的音形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強。可將識字的策略分為:(1)組詞擴詞法;(2)聯系實際法;(3)字謎兒歌法;(4)形近字組詞法;(5)加一加,減一減。
1.象形字的圖像法
象形字,如日、月、火等,依據低段學生的識記特點,我們可以展示漢字的象形圖片,以圖片將漢字由來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形象的圖片轉變為抽象的漢字,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
2.指事字的分析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找準指事字的特點,比如在記上下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以上下二字中的橫為基礎,在上面就為“上”,在下面就為“下”,同時識記了兩個生字,這就是字源字理的奧秘,也是前文中我提出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懂得漢字的演變,這才是我們教學漢字的基本。
3.會意字的解釋法
提到會意字,作為語文老師,我們的腦海中要浮現“會意字是‘合文為字。”每一個會意字都是由至少兩部分組成的,這樣在解釋字時就有了很好的依據。如: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通過分析會意的釋意能更好地解釋這個字的意義,能夠使學生快速地識記生字,學生在進行字的運用時會更加合理。
4.形聲字的音形法
關于形聲字的識記,在漢字中形聲字的數量最多,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外形內聲。一般來說,新學習的形聲字都是在已學過的字的基礎上加偏旁,或者換偏旁得來的,這與下文中的“加一加,減一減”的識字方法有重復。
5.組詞擴詞法
小學低段識記生字時,為了擴充詞匯量,很多孩子習慣性地用組詞擴詞的方法來識記生字。
6.聯系實際法
在識記生字的過程中,可以將生字帶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如教學“餅”字,可以問一問學生,生活中,還在哪里見過這個字呀?學生會不自覺得聯想到,在市場里見過賣“烤餅”的招牌,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早餐的“手抓餅”“煎餅果子”,超市里賣的“餅干”都被學生找了出來,這也是語文學習的實際意義所在。
7.字謎兒歌法
將漢字編成兒歌或者字謎,以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在游戲中識記會令學生的印象深刻。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8.形近字組詞法
這是小學階段考試中學用到的題型之一,在識記時將形近的兩個字同時講出來,進行區別,組詞理解,會讓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有效的記憶,再結合具體的字講清字源字理,埋下根深蒂固的種子。
9.加一加,減一減
此種方法與上文中提到過的形聲字的方法可以混合運用,還可以是換偏旁,或者加一筆、減一筆等,不再一一舉例子。
小學識字的方法多種多樣,這里只列舉了常用的與大家一起分享。識字是為更好地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其他目標做準備,因此,不是識了記了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語境中運用,真正地理解字意,學會運用。當然復習是鞏固識字教學,提高識字率的有效措施。
新課標中增加了低年級的識字量,旨在使兒童識字提速,盡早開始閱讀,這對學生獲取信息、豐富知識、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想落實這一原則,就要轉變觀念,利用多種識字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識字,并通過自主的閱讀,鞏固識字效果。
參考文獻:
[1]錢玄同.中國文字形體變遷新論[N].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1919(1).
[2]熊杰.關于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的思考[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4).
?誗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