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萍
摘要: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是指在小學課堂情境下,發生在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對話及與其相關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課堂教學的互動方式很多,較為基本的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幾種。本文作者通過對新課程理念下師生互動概念的理解,剖析了當前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幾個誤區,客觀分析了影響師生有效互動的四個因素,探索提出了小學音樂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幾點策略,這對于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師生互動;音樂教學
一、對新課程理念下師生互動概念的理解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并不是新一代產物,是自古就有的。發展到現在新的課堂理念,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應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正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高高在上”者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師生互動能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是促使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良好的師生互動,尤其是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二、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現的幾個誤區
(1)誤以為熱鬧的活動就是互動。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學做音樂律動,這時學生們馬上會出現異常“熱鬧”的現象,待音樂聲起,一部分學生開始喧鬧嬉笑,一部分同學開始默默地發呆,一部分開始相互推辭,覺得不好意思,干脆去做別的事情。我認為這主要是缺乏互動學習的規則,正是通常講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2)誤以為簡單的無價值問答就是互動。我們說教學的環節是環環相扣的,包括問題的設計也一樣,言語的巧妙問答,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課堂中,一些無價值的問答,不但會拖延上課時間,而且對教學沒有任何意義。(3)誤以為低效的學生參與就是互動。在我們的課堂生活中,教師處于中心位置,分別與每個學生進行交往,這樣有利于建立良好與穩定組織,一切以方便教師教學活動為主要考慮因素,也很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便于掌握課堂的進度和局勢,但由于交互的量和面有限,不能充分與學生進行互動,很多學生交流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某些學生可能由于不善于和教師溝通而喪失應有的學習機會。(4)誤以為齊全的電教手段就是互動。在電子教育流行的今天,許多教師也“趕時髦”,經常通過電腦等多媒體教學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但是電教設備再齊全,比如在欣賞音樂童話《彼得與狼》前,我把多媒體的圖片打開,要求學生用“音樂的耳朵”聆聽,“看誰的眼睛會說話,請同學們用眼睛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告訴大家……”。這時“愉快”、“危險”、“緊張”、“喜悅”……一切都盡顯于孩子們真誠的眼眸之中,那么地投入,那么地逼真,仿佛真地看到了高興的鴨子、愉快的小鳥、狡猾的大黑貓、兇狠的大灰狼、聰明勇敢的彼得……如果在上課的環節中,不能很好的進行課堂教學環節組織,既是再漂亮的多媒體圖片也是多此一舉,不能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良好工具。
三、影響師生有效互動的因素分析
(1)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喜歡輕松、愉快、平等的課堂氛圍,學生的心情舒暢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只有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學生的生命潛能才能釋放出熠熠生輝的火花。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就得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2)巧妙的課堂提問。音樂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互動活動。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多種方式組織與引導學生學習,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用語言引導。那么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對問題的目的要明確,意圖要清楚。(3)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在音樂課堂中,不少教師仍然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有些教師表面上是在積極引導學生,但實際是一問一答的牽引式教學,目的是將學生牽引到自己教學預設的答案中。如此的引導決非新課程所倡導的引導,也不可能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也沒有在學生真正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引導與促進,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語態要和藹,讓學生能親近,并能大方地傾訴自己的見解。
四、小學音樂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策略
(1)創設民主和諧的交互氛圍,促成師生有效互動。在課堂上,學生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才會勇于舉手發言,發表自己觀點。在音樂課上,最明顯的就是能大膽自信的唱,表演。通過設計游戲情境,營造活躍的氣氛,讓學生取長補短,達到優勢互補,使學生知道了,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帶來的好處。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自由、愉快的教學氛圍是促成交互的動力之一。(2)圍繞音樂學科審美特征,促成師生有效互動。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動性、感知過程的聽覺性、內在情感的直接性、審美創造的再現性,藝術欣賞的理解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審美興趣,并進一步提高學生感覺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能自如地運用適合的表演手段,通過音樂表演表現內心的情感。在音樂課上,我們不但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而且還要好好的利用這一特征促成師生間的有效互動。(3)進行科學的深入預設,促成師生有效互動。兒童的天性“活潑、好動、天真、好玩”,他們注意力的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有密切聯系。有了興趣,他們就會感知清晰,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學生們就會積極參與,課堂氣氛也活躍了。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去思維的。”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使美妙的旋律、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絢麗的畫面融為一體,自然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自然地抒發內心的情感,展開想象的空間。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科學的預設音樂審美情境是音樂欣賞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
五、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在師生互動當中,一同分享掌握知識的無窮樂趣是多么的重要。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讓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一起“動”起來,讓每一堂音樂課都煥發活力,何樂而不為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