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姜亞坤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頻繁進行交流與合作,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建設自由貿易區,能夠不斷創新經濟發展體制,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發展的國際競爭力,也能刺激各個優秀產業不斷升級轉型,與我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相適應。雖然,我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還處在發展階段,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但對于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還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本文主要對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的內涵和發展模式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中國;自由貿易園區;內涵;發展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072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4-0-02
建設自由貿易園區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新舉措,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中國經濟新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能夠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快速拉動經濟增長,增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經濟發展的開放性和競爭性,為開放式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加快自由貿易園區建設,相關人員需要對其內涵有一個清楚的把握,不斷探索其發展模式,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隨時做出調整與改變,從而推動我國經濟新發展。
1 自由貿易園區簡述
自由貿易園區,一般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設立小范圍的特定區域,并在此區域內實行優惠稅收和特殊監管政策,準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實際上就是,根據本國或本地區相關法律法規設立的買賣市場,屬于一國或地區境內關外的經濟行為,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貿易成本。在中國,最為典型的也是第一個成立的自由貿易園區,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2 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的內涵
2.1 《京都公約》規定的內涵
在對自由貿易園區的內涵表述上,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有著自己的定義,但作為國際上通用的定義標準,還是以《京都公約》對自由貿易園區的概述為準,且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京都公約》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受到各國的普遍認可,囊括了各種海關業務制度,是公認的國家海關領域公約,是世界海關組織支柱性公約之一,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對各國的海關貿易活動具有規范性作用。《京都公約》對自由貿易園區的定義是,此區域是一個國家內的部分領土,在規定的區域內,準入的任何貨品在進口稅收和其他關稅方面來講,都被看做是在關境之外,不實施通常的海關監管制度。中國作為《京都公約》的成員國,雖然對其規定的內涵沒有做出實際承諾,但是《京都公約》對自由貿易區內涵的闡述也是重要參考標準之一。
2.2 我國特殊監管區域的內涵
《京都公約》規定的關于自由貿易園區的內涵,只有很少一部分成員國給予了無保留承諾意見,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明確承諾。對于我國而言,因為沒有實際承諾,所以自我發揮的空間也很大。對于自由貿易園區的相關公約內容,如:海關倉庫制度與我國的保稅倉庫等海關方面的特殊監管制度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京都公約》對自由貿易園區的具體規定一共有21個條款,大多數條款都與我國的海關特殊監管標準一致,但也有少數不符,所以,我國在借鑒的同時,對自由貿易園區的內涵也有著自己的特殊表述。對于差距較大的條款,我國海關特殊監管區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良與創新,盡量避免或減少與《京都公約》規定的內容相矛盾。
2.3 政策制度上的內涵
建設自由貿易園區,不只是要創新、改革產業發展形態,其實質是體現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問題。我國在政策與制度上對自由貿易園區進行了重新定義,即要創新監管體制,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政策制度建設,是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的關鍵,有助于自由貿易園區的建設。由于我國在政策制度上相對落后,如:注冊登記制、備案制和形式相似的報關制度,嚴重影響了港口貿易的效率,因此,需要創新監管政策制度,使之與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相適應。
2.4 產業聯動轉型升級方面的內涵
由于我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起步較晚,發展程度還較低,與國際上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加快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是加快發展自由貿易園區的關鍵。比如,我國的保稅港區,與自由貿易園區在政策上最為相似,但是發展程度還比較低,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就需要在保稅港區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升保稅服務水平,強化保稅業務,向建設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升級,力求向先進自由貿易園區的目標靠攏。
2.5 特色自由貿易園區的內涵
隨著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根據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發展的趨勢與變化,我國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經濟發展的特點,力求全方面吸收各家所長,建設屬于自己的特色性自由貿易園區。如,整合海關特殊監管區,積極拓展海關保稅區,提高港口的服務功能與水平,根據各地區的特殊情況制定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促進自由貿易園區向特色化、多元化發展。
3 建設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模式
3.1 按產業功能標準劃分發展模式
3.1.1 物流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
物流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大多是所處地理位置較好,交通便利,一般都是主要國際航線經過之處,主要設立在國際貿易樞紐港口的位置,主要集中于港口城市,便于貨物的集散運輸。
3.1.2 出口加工發展模式
出口加工發展模式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料件多來自進口,制成品全部出口,綜合轉口貿易物流運輸等業務,進出口環節不實行海關稅收及其相關許可證件管理,這種自由貿易園區也是國際產業進行轉移的重要區域,發展速度較快。
3.1.3 保稅倉儲發展模式endprint
保稅倉儲自由貿易園區主要以保稅物流業務為主,對外國進出園區的貨物,要免除一定的手續,保持一定的保稅狀態,因此,大型商戶會把此區作為出口全球的重要分銷中心地區。
3.1.4 以貿易為主的貿工結合發展模式
以貿易為主的貿工結合發展模式主要以進出口貿易為主,加工制造業務為輔,進行綜合發展,但是自由貿易園區內部不允許開展商業零售活動,這種貿易園區發展較為突出的代表就是美國、香港等。
3.1.5 批發零售發展模式
批發零售類型的自由貿易園區,主要是在園區內部進行商業銷售活動,如,商品展示、商品零售。因此,此區域的商品類別較為豐富,商品數量較多,是商品銷售的重要集散區。
3.1.6 綜合發展模式
綜合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是綜合文中五種發展模式,劃分多個工業區域,業務功能更加齊全,同時在此區域內,允許居住、生活,還有免稅進口商品可以購買,此園區多設立在地理位置優越、毗鄰出口國等區域,多以港口城市為主,能夠促進周邊國家的個國際貿易發展。
3.1.7 在產業功能方面綜合的實際發展模式研究
以上6種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均是以產業功能為劃分標準,對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應通過吸取各個發展模式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實際情況,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的發展要求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園區。如:以長三角等地區作為物流集散區、以深圳淺海灣為高端服務區,同時綜合各種發展模式的優勢。
3.2 以專注領域劃分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
3.2.1 單一產業發展模式
單一產業發展模式是根據實際發展的需要,對某個重點區域進行單獨劃分,建立單個產業聚集區,如,專門的旅游自由貿易園區等,此園區內可以進行零售商品銷售,享有免稅待遇等。
3.2.2 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
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是在自由貿易園區內,產業類別呈多元化狀態,以優勢產業發展為主,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群。
3.2.3 我國以專注領域劃分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模式
我國雖然大體上是借鑒通常意義上的發展模式,但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從專注區域來看,我國主要是圍繞主導產業進行發展,以自由貿易園區相關政策為指導,注意特色產業的發展,發展格局為內外連動式,同時保持保稅狀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上海自由貿易園區。
3.3 以覆蓋區域劃分自由貿易園區
3.3.1 港口城市融合發展模式
港口城市融合發展模式是把港口城市全部納入自由貿易園區,劃分多個工業區,貿易功能多樣,同時可居住、生活。
3.3.2 港口城市分離發展模式
港口城市分離發展模式主要是把口岸所在城市劃分為自由貿易園區,區域內不允許生活、居住、娛樂,不可以購買免稅進口商品。
3.3.3 跨境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
跨境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各個國家或地區接壤的區域,在達成合作意愿共識的情況下,形成一個封閉區域,對此區進行特殊的經濟監管。
3.3.4 我國以覆蓋區域劃分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模式
以覆蓋區域劃分來看,我國在吸取各國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自身的地理位置,港口發展情況,依據相關政策制度,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先按照港口城市分離的模式進行發展,根據政策的改革、變化,以及港口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漸向港口城市融合發展的模式過渡。
4 結 語
建設自由貿易園區,是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與趨勢,在其內涵與發展模式上,要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特殊發展模式,從而推動我國自由貿易園區新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志鵬.中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內涵和發展模式探索[J].國際貿易,2013(7).
[2]楊榮.自由貿易園區的區位選擇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3]沈家文,劉中偉.自由貿易園區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全球化,20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