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晗
摘要:智障學生由于腦功能發育障礙,導致認知能力較差,生活經驗缺乏,因此,如何使他們通過教育植根于豐富的生活,創設生活化的課程環境,促進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的提高,便顯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貫穿和實施《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呢?
關鍵詞:生活化;課程環境;智障學;溝通交往能力
一、聯系生活,訓練智障兒童交往的基本技能
(一)角色游戲——培養交往個體的角色語言
讓智障學生充當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進行人際交往的訓練模式,通過在游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語言,動作、表情來表現他們對周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角色游戲用作交往訓練容易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模擬情景——激發學生交往動機
模擬情景主要指教師為學生創設具體生動的語言環境或組織某種活動,讓學生在創設的生活場景中進行觀察、體驗、智障學生的語言技能更應該在一種生活化、活動化的環境中才能得到鍛煉。
二、融入生活,實現智障學生交往能力的發展
對智障兒童溝通交往的能力培養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他們生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人生愿望。因此對他們的教學應該以生活為基點,開展實際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教會他們如何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使他們走上社會就能用得上他們在校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實現生命價值。
(一)在購物過程中理解交往和生存的關系
智障學生由于先天性的大腦發育遲緩,導致語言表達能力缺陷,他們在購物時,常常處在劣勢的位置,被玩笑、被捉弄,甚至被坑騙。教會他們在購物時充滿自信,沉著穩定,開動腦筋,學會正常交往,掌握生存技能,幫助他們很好地自立于社會。
我帶領學生去學校附近的超市進行購物體驗,同學們沒有大聲喧嘩,懂得文明購物。他們找到要買的物品,最后來到收銀臺結帳,一個接一個排隊,跟收銀員禮貌對話,做文明顧客。經過多次訓練,智障學生不僅運用人民幣的能力大大增強,而且在購物、付款中與營業員進行語言溝通,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同時,也把平時所學的一一展示出來,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受到了超市工作人員和顧客的稱贊。
(二)在問路的過程中體驗交往帶來的便捷
問路的過程也是“溝通交往”的過程。對于智障兒童而言,長期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膽怯就如一個瓶頸,制約著他們問路的勇氣。打開智障學生的自閉之門還需要把他們置身于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去學習。
為了讓智障學生在問路時找到自信,老師可以把問路的范圍縮小在班級之內,讓他們先向自己的同伴問路,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安全,又達到了訓練問路技能本領的目標要求。接著,老師就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走向校外,布置一些附近的地點讓他們去向路人詢問,教他們遇到陌生人時不要慌張,勇敢地面對一定會得到滿意的收獲。
三、貫穿和實施“生活教育”的理念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針對中重度智障兒童的教學目標是掌握以衣、食、住、行為主的各相關領域的基本常識和基本技能,讓他們走上社會后盡可能獨立地適應家庭和社區生活。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
智障學生由于腦功能發育障礙,認知能力較差,生活經驗缺乏,普遍缺少溝通的動機,交往能力比較差。對于智障學生而言,溝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技能,較強的溝通與交往能力更能夠幫助他們較好地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立足社會。因此,我們就要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資源,創設生活化的課堂語言環境。
(三)教室環境生活化
中重度智障學生認識事物主要靠形象思維,對于他們來說,熟悉的、具體直觀的材料比較容易領會掌握。教室是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也是最為熟悉的環境之一。一個美麗幽雅、充滿知識情趣的教室環境布置,不但能給智障學生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還能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他們的知識范疇,提高學習積極性。構建生活化校園,布置與學科教學、與生活內容息息相關的教室環境,是培智課堂教學面向生活的需要,要考慮培智學生的特點,結合課堂實際,用教學積累的字詞卡片、生活用具、標簽等來裝點教室,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對課堂學習的內容能夠進行鞏固,激發溝通交流的激情。
(四)教育實踐生活化
智障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特別差,怎樣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從而達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目的呢?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采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來模擬,但是效果并不好?,F在,我們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入生活進行實踐。
四、結束語
溝通和交往是人類的基本活動。對于智障學生而言,溝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技能。如何培養和提高智障學生的溝通交往能力?要緊密聯系生活,創設生活化的課程環境??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進行:移植生活,構建生活化的課堂環境;聯系生活,創設生活化校園環境;融入生活,實現智障學生交往的生命價值。堅持給智障學生創造正常的生活化課程環境,從小培養他們與人溝通的意識、溝通的習慣,是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的重要條件,也為他們今后能更快地適應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