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亮
香港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高成績與西方教育的高素質的最好的結合,是教育界中西結合的最好典范之一。縱觀香港的社會制度與教育制度,我們不難發現香港教育無為之教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摒棄功利,人性教育
我們知道教育最初、最重要的目的或者說途徑就是教化人心。然而人之初,性本善,為何越教育人心卻越復雜越功利,這不得不令我們反思。這里面的原因是復雜的,但作為教化人心的最重要的場所——學校的責任是重大的。據了解,在香港是沒有評比優秀教師或骨干教師的,也沒有教師職稱的評定,但所有的老師都是那么的敬業、樂業。
走進香港的每一所學校,校園的外觀及其他硬件設施幾乎都一樣。學校的規模大小、校園的建筑風格、校園環境都是大同小異的,這就從總體上減少了外在環境對學校的干擾。學校不需要花大量的財力、物力、精力在外在的環境建設上,學校校長也不必花大量的心思進行環境建設,學校之間比較之風也將大大減少。這樣從校長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心靈都將得到凈化,所有人的精力才能放到教化人心上來。
二、真誠教師,真實教育
記得在香港學習的最后一天是在東三書院的黃鳳翎中學。學校的兩位副校長和一位漢語比較好的老師負責接待我們。按照內地教育的一貫做法,都是先安排到指定老師的課堂去聽課,學校領導再向來賓介紹學校的辦學情況,以顯示學校的辦學成果是務實的,是來自于扎實的課堂教學的。但是我們在黃鳳翎中學的時候剛好反過來了,是由一名普通話比較普通的普通老師來給我們分享學校的辦學情況,再到各個學科開展聽課,其中有一節是由該校負責教學的副校長親自上的一節五年級的“排列組合”。這樣的安排大概也是香港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的體現。
讓普通老師來進行匯報,可以看出這所學校的老師對學校的辦學情況非常清楚,可見教師是全方位參與學校的各項工作的,教師真正是學校的主人。這位老師在介紹自己學校的時候是如此的嫻熟,只是在偶爾不確定的時候去征得校長的確認,但這一點都不影響這位老師在校長面前將自己的學校自信地展現在來賓面前。這可以從這位老師謙和而又不卑不亢的表情看得出來。而校長的回答卻又是一樣的謙和與坦誠。
再說陳副校長的“排列組合”的課吧,課倒并沒有內地教師的展示課的熱鬧和高質量,因為這只是陳副校長的一節很常態的課。可這位副校長的課是與另外幾位普通老師的課一樣的常態安排的,沒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其實副校長親自上課在內地也并不少見,但往往會吸引來一大批的校內外教師來聽課觀摩。可是這位副校長的課竟然除了我們學習一行人以外沒有任何一個本校的教師到場聽課。這大概就是真實的課堂吧,這大概就應該是教育的本來面貌吧。
三、精細管理,個性教育
香港教育的精細化管理獨具特色。
從辦學機制來看,內地的辦學模式主要是公立和私立兩種,而在香港,為不同階層、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了個性化選擇。香港的學校性質分為官立學校、資助學校和私立學校,私立學校里面又分為直接資助學校、獨立的私立學校、優質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這些不同性質的學校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真正實現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的宗旨。
從學校的招生來看,香港的招生制度可謂是公平與科學的有機結合。在香港,一年級學生的入學基本上按照片區劃分,在同一個片區有多所學校可供學生選擇,這就給了學生較大的自主權,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的層次及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這樣能較好地促使學校優化管理,提高辦學水平,也就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在小六升初一階段更是體現了科學性與公平性。中學學校具有自主招生的30%的比例。學校可以對學生進行面試,但不能進行筆試。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避免小學階段對學生的過度開發。同時中學學校還要接受70%的教育局統一派位制度。統一派位的做法非常值得內地借鑒。每所小學將自己學校六年級的畢業生進行統一的校內評估,分成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別占三分之一的人數,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填報升學志愿來選擇自己意愿中的中學。教育局將每所中學學校七年級的學生進行全港性的統一評估,將評估的結果反映到所有七年級學生就讀的小學,作為每所小學六年級學生升入相應中學的比例。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小學學校之間的惡性競爭,因為評估的是七年級的學生。而每所小學學校內部不管怎樣都會產生三個等級。這樣的招生制度正是精細化管理思維下的產物。
香港教育的精細化管理更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特殊學生走進了普通中小學。而在香港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校不僅不能拒絕這些學生的到來,還要為這些孩子提供人性化的特殊教育,為此很多學校專門成立了學生支援小組,針對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個性化關懷,很多有多動癥的孩子和讀寫障礙的孩子在學校的關懷下正常地成長。而對這些孩子的教育又豈是簡單的尊重或關愛所能做到的,那必須是自始至終、持之以恒的個性化的關懷才能觸及一二的。
四、自主發展,全人教育
說到全人教育就不得不說說香港的課程結構,香港學校的課程設置主要是在教育局課程指引下的校本化課程結構及實施策略。香港的課程包括中文、英文、數學、通識、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體育、藝術和其他學科。其中通識教育是我所欣賞的,它包括歷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這門學科非常強調其應用性,對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改變高分低能的現象有很大的作用。其中的其他學科更是為學校制定課程計劃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有利于本校學生發展的補充性課程。
香港教育的全人發展理念更體現在對人的品行教育的理念上。學校教育首先應該是培養人,而不是培養龍或鳳。在香港的幾所學校我們看到的學生的精神狀態是自信與陽光的。我們知道學生的很多品行問題都是因為厭學造成的,而厭學的直接原因就是學校教育的高壓態勢,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在香港,由于學校不存在升學壓力,學校沒有密集的考試,教師對學生的教不是灌輸的,所以學生的學習是在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中進行的,極大地減輕了學生厭學的程度,那么學生在應試教育下的一些不良品行的形成條件就少了,比如不完成作業式的逃避現象,抄襲作業的敷衍現象,課堂上的違紀行為導致的師生關系矛盾等都減少了,那么學生的品行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另外,香港教育改革的要點之一就是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香港教育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我們所到的幾所中小學都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點推薦。比如培僑小學的連校長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作為學校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進行推進;在秀明小學將專題學習作為學校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進行管理,秀明小學還將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學校還在嘗試前置性研究預習,把學習提前到課堂教學之前,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育是人的事業,只有教育內部的教育工作者摒棄功利、關愛人性、務實求真,才能成就真實的教育。只有遵從精細化管理,個性化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全面發展。
僅以此文獻給和善、真誠的香港教育工作者!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