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不僅包含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還展現了絢爛多彩的外國文明。小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起步階段,他們就像一張白紙,對于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卻沒有明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在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往往會影響他們的一生。語文教學是培養人文素養、傳播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徑。它不僅能夠培養小學生們對文學藝術的領悟能力和欣賞水平,而且還能陶冶小學生們的情操,樹立他們的價值觀念,豐富他們的精神境界。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類發展最持久的動力。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不同的文章,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人類、自然的關懷,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煥發出內心中激情的火焰和生命的活力,培養堅持不懈的、堅韌不拔的品格,使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曲折,都能淡定自若,坦然處之,始終有一顆樂觀上進的心。
一、細細品讀詩詞,讓余韻留存于心
1.從古詩意境的層次開啟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最奪目的明珠,很多唐詩宋詞也被選入長春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比如官至宰相的王安石,素有“詩史”的美稱。長春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泊船瓜洲》這首七言絕句通過對春天景色的描繪,表現出詩人這次出來做官內心的痛苦和想要回家的迫切愿望。開始兩句記敘了詩人北上做官中路程的艱辛。詩人明明前往京城,心卻偏偏想要留在江寧,后兩句寓情于景,詩句中既包含了自己倡導的變法取得成功使自己內心得到欣慰,也有理想得到實現,自己終于可以回到家鄉的喜悅之情。“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回首那一望無際的江南大地,滿眼都是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又何嘗不是變法所帶來的好處呢?想到官場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王安石仰望著這照耀著瓜洲渡口和鐘山的皎皎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慨,詩人的內心中時時刻刻都希望可以早早地離開是是非非、爾虞我詐的官場。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小學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完成對語文古詩的詳細講解,分析情感。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古詩所營造的意境中,使同學們在感情上對藝術產生一種共鳴,而且詩詞具有陶冶情操的目的,能夠快速地培養學生的內心素養和文學意境。
2.換位思考,感受詩人跌宕的人生
詩人的人生大多是坎坷又傳奇的,很多詩人都是郁郁不得志或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這種情懷無處抒發只有通過吟頌詩詞來進行表達,而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在讀詩人所做詩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情懷,讓學生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及遭遇,去體會他那種即使面對人生挫折也不屈不撓的無畏精神。比如杜甫的《春望》。在至德元年八月,由于安史之亂,杜甫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而這時長安已經蕭條落敗,滿目瘡痍,令杜甫心痛難忍。而與家人長久的離別,使詩人家國之痛更加濃烈,便在第二年的暮春寫下了這首觸景生情的五言律詩。前兩句是望中所見,國家殘破,河山尚存,然而這天下的主人卻在逃亡。暮春時節,長安城中草木叢生,一片荒涼。只有深度剖析詩人的內心情感和人生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詩詞,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二、細細賞析文章,品味人生百態
小學生正處于既非常貪玩又非常愛學習的階段,而且在啟蒙階段小學生們對外界有更大的好奇心,所以語文老師要從小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同學們閱讀各種各樣的文學體裁的作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閱讀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小學生的文學視野得到開闊。另外,小學的語文考試會有寫作文這一項,但學生的作文都寫得不盡如人意,原因就是寫作文需要大量的文學材料作為基礎,在閱讀中得出體悟才能妙筆生花,思如泉涌。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文學意識和文學素養,讓他們在今后的溝通、交流、為人處世等方面得到提升,提升個人魅力。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需要責任心還需要火一樣的熱情,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明確自己的教學任務,更要強化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語文老師要因材施教,讓同學們通過大量的文學知識積累和寫作實踐來培養其文學素養,積極響應國家的素質教育。讓同學們不僅將語文作為一門必修的課程,而是將其變成一種能夠陶冶情操的興趣愛好。語文老師要學會將對人文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每一部分,讓小學語文教學回歸正常的人文教育軌跡,重視對小學生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從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劉慧.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王俊杰.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對策[D]. 東北師范大學,2007.
[3]李繁.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培養[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6).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