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晨
[摘要]我國在2008年8月初正式頒布實施了《反壟斷法》,標志著我國反壟斷的工作進入了一個制度化的進程當中,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實踐中發現《反壟斷法》在互聯網方面的應用仍舊存在諸多的局限性,互聯網領域的壟斷現象十分嚴峻。尤其是在2011年的奇虎與QQ的“世紀之訴”體現了我國當前的互聯網壟斷現象仍舊明顯,需要監督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文章通過對互聯網+時代中的壟斷進行初步研究,論述當前進行互聯網反壟斷行為的必要性,其次對當前我國的監督監察部門的反壟斷行為進行簡要評價,歸納總結出當前反壟斷行為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前反壟斷機構的實踐要求提出完善我國的反壟斷制度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反壟斷;法律
一、互聯網壟斷概念界定:互聯網壟斷含義與互聯網反壟斷的必要性
(一)互聯網壟斷含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也隨之映入人們的眼簾,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互聯網企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壯大。互聯網市場不同于傳統的實體市場,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傳播與推廣模式。互聯網企業通過互聯網為媒介為客戶提供各種的服務,滿足各種需求,不僅有基于互聯網自身的虛擬性,廣泛性而產生的各種互聯網服務,而且包含將實體企業、實體項目應用于互聯網之中的模式,相互融合發展,從而借助互聯網的平臺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由于互聯網企業發展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平臺,而互聯網企業壟斷地位需要根據客戶對于企業的服務或者軟件等業務的依賴程度等確定,但是互聯網的相應的受眾群體基數龐大,難以通過量化的方式進行統計,因而在當今的社會中互聯網壟斷的現象難以被充分的證明與發現。
壟斷作為經濟社會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法律體系當中對于壟斷現象的界定更為清晰嚴格,明確指出對于其他企業進行的競爭的限制和排除或者存在可能限制和排除競爭。在我國的《反壟斷法》當中對于反壟斷行為的界定明確規定為以下三種:經營者濫用市場的支配地位,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集中。但是由于在互聯網+時代下,各個企業的壟斷的模式集中在經營者濫用市場的支配地位,因為在互聯網興起之初,優先進入互聯網之中并能夠存續至今的互聯網企業在每個領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占據著該領域內的巨大的市場。因而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和經營者集中又因為互聯網市場當中的自身具有多邊性與廣泛性,所以在具體的互聯網壟斷行為中很少能夠存在。因而在當前的互聯網壟斷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在互聯網領域內,經營者利用其對市場的支配地位從而使得限制或者排除競爭,存在限制和排除競爭的可能性。
(二)互聯網反壟斷的必要性
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是促進當前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尤其是在我國,互聯網用戶基數非常龐大,互聯網與現實生活逐漸交融,使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推動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市場的占有行為逐漸開始集中,互聯網壟斷現象的出現嚴重阻礙了互聯網市場、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因而對于當前的互聯網壟斷行為實施反壟斷措施是確有必要:
第一,互聯網壟斷的出現嚴重阻礙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在互聯網的平臺下,互聯網經濟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緊緊地聯系著生活中的每一個消費者、企業,但是互聯網壟斷行為對于互聯網競爭的嚴重打擊,對于互聯網市場的創新性和自由性的損害,嚴重打擊到中小企業的發展積極性,阻礙互聯網企業理念更新。因此,最終長期的壟斷行為必然會對互聯網經濟造成嚴重的阻礙。
第二,互聯網壟斷行為對于互聯網技術的革新是一種嚴重的阻礙。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需要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支撐,同時由于互聯網壟斷行為對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動力造成阻礙,導致整個互聯網市場的技術因為互聯網壟斷的行為不能有足夠的空間和動力進行革新。
第三,互聯網壟斷的現象是對正常的互聯網秩序的沖擊,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壟斷行為屬于經濟法的范疇,針對的是破壞市場經濟的正常的秩序。壟斷行為本身就是對于市場經濟的一種破壞,使得其他企業、經營者難以進入到正常的互聯網市場當中,與市場經濟本身之精神相違背。同時對于消費者來說,在壟斷的市場環境當中,難以獲得應有的、合理的權益保障。在壟斷的市場環境中,壟斷者基于自己對于市場的支配地位,缺乏對顧客,消費者的基本的保護,并不注重消費者的實際的生活體驗,容易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解讀我國互聯網反壟斷制度不足
(一)對于市場支配問題的界定不夠明晰
在目前的立法體系當中,對于互聯網市場的支配地位和對于支配地位的濫用行為的認定仍然缺乏相應的規制,雖然可以借鑒當前的關于經濟法中相關市場和市場支配地位濫用的法律規定,但是基于互聯網本身具有的開發性、多元性,導致對于互聯網市場的支配地位的認定和濫用支配地位的行為的認定方面與普通的市場支配地位和濫用行為存在諸多不同,因而在法律的認定方面,單純依靠經濟法中對于一般的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和濫用行為的認定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對于互聯網市場的支配地位的認定,由于互聯網企業的資源信息聯系較為緊密,客戶資源的動態性較強,所以對于市場的支配地位的認定不能單純依靠市場份額和其他經營者進入該市場的難易程度確立;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對于壟斷行為的規制管理機關職責歸于行政機關,因而在面臨新型的市場支配問題和濫用行為的判斷當中,需要具有切實可行的法律規定,保證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職責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盡可能使對市場支配問題的認定和濫用行為的界定更為細化和增加其可行性,從而使得當前的行政機關在運行過程中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責任的分配機制不夠明確
我國當今對于互聯網責任的分配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對互聯網反壟斷的主體而言,我國一般的反壟斷法律法規當中的主要對象是在市場活動的經營者、法人,由于經營者違反了法律所預設的規定,因而應當受到法律所規定的處罰。實際情況下,經營者與該公司或者企業的負責人及管理人員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關于具體公司內部的負責人,管理人的責任分配與承擔在目前的法律體系當中缺乏具體的明文規定,造成反壟斷法律在其實施過程中存在威懾力不足等問題。其次,就目前的舉證責任問題,《反壟斷法》屬于經濟法的范疇,具有公法領域的屬性,要求行政機關對于企業的壟斷行為有進行審核,審查的義務,但是在我國目前互聯網市場的現實中缺乏有效的行政機關的審查機制。在具體訴訟當中,處于弱勢群體的原告基于民事訴訟的舉證規則需要對于壟斷企業壟斷行為的相應證據造成壟斷的證明存在難度。最后,對于壟斷行為的處罰存在問題。就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對于壟斷行為的企業的刑事責任的認定,如何構成犯罪的認定等方面都是簡單概括,缺乏具體的操作方案,具體的處罰措施也較輕,達不到其對壟斷進行有效處罰的立法目的,使得反壟斷的相應立法缺乏應有的作用。endprint
(三)對于壟斷企業技術濫用的法律規制
在互聯網企業當中,核心領域是依托于自身的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借助一系列平臺達到對該領域內的市場的獨占,同時為了維護自身的支配地位不斷利用當前的優勢提高相應技術的開發水平,從而使得自身的發展處于優勢地位,使得自己的企業和技術成為該互聯網領域內相關的基本標準。但是也正是如此,企業自身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較為穩定的客戶資源,不斷防止其他技術和企業進入該領域,可能會濫用自身的壟斷技術防止其他經營者進入到該領域內,排擠其他的軟件和服務。因而濫用自身擁有的先進技術不斷排擠其他經營者的行為是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產權領域所反對和打擊的對象。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當中缺乏對于壟斷企業先進技術濫用的法律規制,這也是我國當前的相關反壟斷法律需要不斷完善的重要方面。
三、構建我國互聯網反壟斷制度
在互聯網市場不斷發展的今天,可以通過實踐清晰的認識到,我國當前的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力度不夠,對反壟斷案件缺乏主動的調查,相應的法律制度仍不夠完善,因而構建我國的互聯網反壟斷制度是確有必要的。
(一)完善相關市場的認定標準
明確地認識到互聯網市場不同于一般的市場環境,充分考慮互聯網市場中存在的動態性等特征及其不受空間限制的特性,在具體認定壟斷案件的相關市場界定和濫用支配地位的規定中進行概括性規制,對于具體案件進行實際地精確地分析,同時對于壟斷的訴訟案件,考慮到原告本身所處的劣勢地位,即其在證明對方企業為壟斷企業和相關濫用行為時需要較高的證明標準,防止過度利用反壟斷的框架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但是這并不意味在具體案件中的相關市場認定沒有明確的標準,不同于一般市場中的支配地位和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而是應該更加關注到互聯網市場消費者對于壟斷企業的依賴和需求程度。
(二)完善責任體制
在當前的《反壟斷法》當中沒有對于企業拒絕履行行政機關處罰之后的懲戒措施,或者也未明確規定延期或者未充分履行的懲戒措施,同時對于壟斷企業的處罰金額一般局限于上一年銷售額的1%為下限,10%為上限的處罰,這難以與由壟斷行為所得到的利益相對等,也無法真正對壟斷企業起到足夠的警示和威懾作用。因此在反壟斷制度完善當中需要提高壟斷企業承擔處罰的責任,加大處罰力度,盡量對于壟斷行為進行法律上的威懾。同時,因為目前的反壟斷的法律規定中缺乏對于壟斷企業所負的刑事責任的規制,雖然高額的罰金能夠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但是對于壟斷行為本身是對經濟秩序一種破壞的行為,因而有必要借鑒國外的反壟斷的處罰模式,對于反壟斷企業的相關責任人、管理人的刑事責任的認定做出明確的規定。最后,針對反壟斷訴訟案件中,原告存在明顯舉證困難的方面,應當基于《反壟斷法》本身的公法性質適當減少原告的證明舉證責任,應當向原告提供切實有效的線索,然后移交相應的行政機關進行充分調查認定,最后做出處罰或者交由法院做出相應判決。
(三)完善對于互聯網企業濫用壟斷技術的法律規定
互聯網企業的壟斷技術大多以專利權的“外衣”為依托,從而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大力推廣和應用,在市場中占據優勢地位,然后為了防止其他經營者的進入和競爭濫用先進技術進行排擠和限制,最終的結果是對消費者利益造成損害,對互聯網秩序進行了破壞。以騰訊公司為例,微信之所以能夠在即時通信市場一家獨大,一方面是騰訊具有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是騰訊拒絕公開關鍵的源代碼,防止其他的即時通信軟件能夠互通有無。但是在國外的大部分即時通信軟件都互通源代碼,從而能夠在不同軟件之間進行交流,通過提高自身的軟件的服務水平、客戶體驗從而對市場進行占有,達到良好的競爭效果,優化競爭環境。互聯網壟斷在某種程度上更有甚于一般市場的壟斷,嚴重阻礙互聯網市場上相關技術的革新,侵害消費者的利益,破壞正常的經濟秩序。因而我國有必要借鑒國際社會中《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法指南》對于先進技術之壟斷的界限做出明確的規定,在充分保護相關知識產權的基礎上,也能夠為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推動互聯網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