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珊
[摘要]20世紀中后期以來,伴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刑事犯罪的類型日趨多樣化,案件總量也逐年增多,普通的刑事訴訟程序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刑事訴訟的需求,訴訟爆增已成為世界各國紛紛研究的課題。我國先后設置了簡易程序、普通程序簡化審兩種簡易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司法資源有限與訴訟效益低下之間的矛盾。但對速決程序的設置還限于前不久剛開始試行的刑事速裁程序,因為刑事速裁程序只在部分試點地區實行,雖在運用中取得了一些寶貴經驗,亦存在一定問題,導致該程序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有限,所以,文章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抓住速裁程序試行的契機,借鑒認罪認罰制度相關經驗,運用相關理論知識,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刑事速決程序,這樣既能快速審結部分輕微案件,緩解司法壓力,同時又可以將節約出的司法資源投入到疑難復雜案件中,減少冤案錯案的發生,樹立司法權威。
[關鍵詞]速決機制;效率;公正;構建
一、適用背景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指出:“明確被告人自愿認罪、自愿接受處罰、積極退贓退賠案件的訴訟程序、處罰標準和處理方式,構建被告人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的分流機制,優化配置司法資源。”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認罪認罰制度的內涵。
隨著《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和勞動教養制度被廢除等一系列變革,我國刑事司法領域的輕型化犯罪傾向日益凸顯,與此同時,結合立案登記制等制度的適用,有限的司法資源與解決司法糾紛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據統計僅僅一審刑事案件收案數量已突破100萬件,案件數量上升的趨勢愈發明顯。在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犯罪案件、嚴重暴力犯罪案件全面下降的形勢下,輕微刑事案件的數量呈逐年上升,并且數量占總體刑事案件比重越來越大。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輕微刑事案件快速增長,但在司法實踐中的刑事簡易程序沒有發揮立法者預想的效果,簡易程序對于輕微刑事案件的處理還是比較繁瑣,不能滿足刑事審判實踐的需要。刑事簡易程序具有彌補原來簡單程序過于簡單、分類能力不足的功能,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節約司法資源。
此外,從認罪認罰制度的視野來看,速裁本身被視為被告訴訟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刑事案件處理的及時化、效率化,是刑事訴訟程序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程序正當的必然要求。刑事審判的效率化是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一個重要體現。“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這深刻地解析了訴訟遲延可能導致難以估量的嚴重后果。在過去,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或普通程序,一般對被告人采取拘留和逮捕的強制措施,導致被追訴人長期羈押現象的出現。然而法院一般采取“實報實銷”的策略,導致關多久判多久的局面出現,這顯然與“罪刑相適應”和“刑罰司法”的理念有嚴重偏差,也是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一種表現。輕微刑事案件適用刑事速裁程序將大幅縮短被追訴人被羈押的時間,避免出現司法實踐中的“實報實銷”現象,與認罪認罰制度要彰顯的法治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刑事速裁程序的合理適用,將促使司法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更有利于被追訴人正當利益的充分保障。
被追訴人自愿認罪是速裁程序啟動的前提條件。速裁程序僅僅存在于檢察院建議后,法院決定適用的情形,而法律在賦予被告人的程序啟動否決權的同時,增加了相關規定——辯護人認為案件符合速裁程序適用條件的,經犯罪嫌疑人同意,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按速裁案件辦理的相關規定,這使得被告人的程序選擇權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與認罪認罰制度的精神相契合。
刑事速裁程序適用的前提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認罪,且案件情節輕微,證據充分,社會危害性不大,在保證辦案質量的前提下,簡化訴訟環節、縮短辦案期限。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卻也暴露出了程序適用率較為低下以及難以有效保障被告人認罪的自愿性這兩個突出問題,問題的存在直接關系到刑事速裁程序的啟動和轉化機制的結構,筆者將在下文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以期完善被告人認罪認罰制度,保障被告人認罪的自愿性,保障刑事速裁程序的合理合法適用,滿足當前司法實踐的迫切需要。
二、刑事速裁程序當前存在問題
從實質上來說,我國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對其前提——被告人認罪的“質量”,即認罪的明知性、自愿性、理智性的要求方面,與認罪認罰制度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國刑事速裁程序主要是通過法官在庭審中的簡單詢問來確認被告人認罪的自愿性,實踐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1.被告程序選擇權不完整
首先,在速裁程序的適用中,被告人的權利僅限于對程序啟動的否決權(或稱異議權)和有限的建議權,而無任何程序轉化方面的權利。但程序否決權僅是一種后續權利,具有救濟和保障的性質,是在對已經存在了的侵犯自身權益的行為的一種事后阻止、否定的權利,某種意義上說是救濟權。被告人因此只能消極、被動地影響程序的啟動,加之法院僅是在庭審中簡單詢問被告人關于適用速裁程序的意見,被告人對相關法律規定不清楚,辯護人幫助不到位等不可控因素,被告人一般很少會對適用速裁程序提出異議。而新增加的建議權雖是一種先決性的權利,被告人也終于有機會主動表達自己希望適用速裁程序的愿望,但現行法律規范并未明確此種建議對檢察院、法院的效力,因而被告人的愿望是難以實現的。被告人程序選擇權的不完整直接造成了刑事速裁程序的不合理適用,甚至出現符合適用情形卻未適用局面的出現。其次,法院在速裁程序適用中的程序控制權過于強勢,被告人所享有的不完整的程序選擇權,難以對法院的程序控制權形成有效的反向制約。然而盡管人民檢察院享有程序啟動建議權,但究其本質這對法院程序控制權的制約效果并不樂觀,另外,對法院的此種程序控制權充分規制的相關規定的缺失與模糊,衍生出刑事速裁程序的啟動缺乏有效的制約的問題,極易導致法院程序控制權行使的恣意,影響速裁程序適用的正當化、科學性、有效性。
2.速決程序種類單一endprint
隨著輕微刑事案件數量增多與有限的司法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激烈,符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的刑事速決程序在司法實踐中起到的作用日益明顯。而目前我國的刑事速決程序種類單一,僅試點運行中的速裁程序一種,且該程序側重于審判階段的簡化,未對審查起訴的期限作出相應調整,尚未形成多層次的速決程序體系,阻礙了訴訟效率的提高。從世界刑事速決程序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來深入解析,可以發現速決程序種類的多元化是值得探索的,將速決程序適用于訴訟的全過程中,才能有效緩解沉重的司法壓力,才能實現現代法治快速、高效、公正的追求,同時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訴訟利益,體現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有助于發揚現代法治精神。
3.我國現行刑事速裁機制欠缺配套的激勵機制
刑事訴訟量刑激勵機制的重點是安撫被害人,保障被告人的訴訟地位,引導民眾信仰法律,從而形成系統完整的激勵體制,以滿足被激勵主體和司法實踐的需要。刑事訴訟量刑激勵機制將引導被告人自愿認罪,發揮被告人認罪的積極性,自覺接受教育和改造,達到刑罰目的,提高量刑的社會價值,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一的最終目標。刑事訴訟量刑激勵制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國的刑事速裁程序。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因降低刑罰的激勵,積極選擇刑事速裁程序,一方面符合認罪認罰制度帶來的刑事訴訟效率化與科學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保障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訴訟權益。我國雖然提出了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處理的意見,但量刑制度尚未跟進。法官在刑法范圍內量刑,仍具有較大自由裁量權空間,沒有對被告人量刑的“優惠”進行規定,導致我國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適用率低下。兩者之間的不協調,反映了中國的現行量刑制度變革的迫切需要。
三、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
刑事速裁程序離不開刑事訴訟程序分流制度的適用——在刑事程序的縱向發展過程中,偵查、起訴機關有權將部分案件從追訴系統中過濾除去,審判機關有權采用普通程序之外的其他方式對案件進行快速審判。
(一)刑事訴訟程序的分流: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條件
刑事速裁程序適用于案情簡單,事實清楚,社會危害性不大,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罰金,證據確實、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的輕微刑事案件。
首先,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立法與司法實踐的現狀,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范圍應當好好把握,不宜繼續擴大,以免對司法公正造成不利影響;其次,證據確實、充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證明標準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其含義如下:每一個作為定案的依據的證據材料都已經查證屬實;每個證據與待證犯罪事實之間存在客觀聯系,且該聯系形成一個體系;證據與證據、證據與案件事實的矛盾,已被合理排除;結案的事實情節都有相應的證據來證明,且結論唯一、排他,不存在其他可能性i最后,輕微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削弱了控辯雙方的防御能力,是刑事審判決策的迅速化的前提。從內在要求和外在形式去探索認罪認罰制度。從認罪的內在要求出發,認罪必須是自愿的。自愿,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于自身意志主動承認犯罪,排除外界因素影響,不存在刑訊逼供或者嚴威利誘的可能;認罪的前提是明知和明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僅對被指控的犯罪事實和罪名有所認識,且知曉自己承認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實后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從認罪的外在形式要件上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在辯護律師在場的時候承認自己所犯罪行。根據案件的不同,認罪的情形也不同。通常情況下,認罪分為完全認罪和部分認罪兩種。前者是指對控方控訴的全部罪名、事實均加以承認。后者指對控方控訴的全部或部分罪名下的全部或者部分主要犯罪事實的承認。本文中,刑事速裁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包括,被告人在控方起訴后被告人對被控訴的犯罪事實無異議,被告人自愿承認指控涉及的主要犯罪事實,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向偵查機關及其偵查人員作出有罪供述三種情形。
(二)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范圍
案件的適用范圍,應認定為“不致再發生社會危害”的中止犯、初犯、偶然犯罪、過失犯罪、未成年等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畸輕,不會造成進一步傷害的犯罪,以及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緩刑、單處罰金的輕微刑事犯罪。例如交通肇事、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等。
四、如何構建認罪認罰制度下的刑事速裁程序
(一)程序適用建議和認罪認罰協議
由于偵查機關具有公權力、偵查活動的秘密性等天然優勢的因素,一旦偵查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承擔選擇程序的職能,基于減輕辦案壓力或者其他目的,可能出現威脅、利誘等方式迫使犯罪嫌疑人選擇認罪認罰的現象,進而成為造成冤假錯案的誘因。因而由檢察官在認罪認罰制度下作為選擇刑事速裁程序的主體,在審查起訴中與犯罪嫌疑人展開協商,在法庭審理中,承辦檢察官出庭履行控訴的法定職責是毋庸置疑的。
為妥善實現司法公正的根本追求,刑事速裁程序中,應當將認罪認罰制度適用時間節點置于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在接到偵查機關移送的案卷材料后,檢察官基于對材料的了解與分析,訊問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主觀意愿,并向其詳實地解釋認罪認罰制度對其案件處理的法定影響。以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為基點,通過一系列交涉,控方檢察機關依法與犯罪嫌疑人、其辯護人就某一認罪認罰事項達成一致意見,并形成協議書。
在控辯雙方達成一致的基礎上,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移送案卷材料和認罪認罰協議書,提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程序建議,程序適用建議主要是根據案件的不同情形建議采用速裁程序、簡易程序或普通程序審理。
(二)證明內容的確定
考慮到當前正在試點的速裁程序,結合認罪認罰制度,控方證明的內容、渠道均會由此發生不同的變化。通常情況下,控方需要移送下列證據材料,主要包括:1.證明被告人有罪的各種證據;2.各種被告人應負刑責的量刑證據;3.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的證明文件;4.應當證明的其他內容,以此滿足定罪量刑的證明標準。
盡管刑事速裁程序在法庭審判階段中,法官認定被告人構成犯罪的證據材料較之于不認罪案件有所不同,這并不意味著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可以省去收集、固定、移送某些證據材料的法定責任,各辦案單位仍需依法定程序全面地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罪責情況的各種證據。
(三)程序轉化涉及的問題
程序轉化是指當刑事速裁程序適用前提有所變動,繼續運行速裁程序有危及當事人訴訟權益的可能,將刑事速裁程序轉化為普通程序等其他適宜程序。對程序轉化的探析,筆者主要從原因、決定主體、程序選擇三個方面去思考。
首先,程序轉換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被告人同意瑕疵的存在。判決前被告人否認犯罪事實、拒絕或不履行刑事和解,或發現認罪認罰的不合理適用,如:非自愿,放棄告知權,被告人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第二,案件的性質已經改變,不宜再適用于現有程序。包括證據、待證事實存疑,或者發現可能影響定罪量刑新情節或證據。第三,審前程序違法。主要問題有兩個,排除非法證據,對被告人訊問的欠缺。第四,被害人反對。在刑事和解或協商程序等速裁程序中,被害人的異議可能導致程序轉換。
第二,程序轉換的決定主體。刑事速裁程序存在于審判的階段,綜合考量法院的中立,所以應當由法官決定程序轉化。但享有異議權主體可以多元化,法官自動提起,檢察官申請,被告人的直接異議是程序轉化的三種形式。
第三,轉化后程序的選擇。例如,當刑事速裁程序與其他程序的適用范圍發生重疊時,可以選擇適用任一程序,當適用范圍沖突時,符合刑事速裁程序的適用范圍時適用速裁程序。無論“選擇適用”或“單獨適用”,由于條件和情況的變化,不適合繼續正在進行的程序,可以轉化為其他程序。認罪認罰制度下的刑事速裁程序體現了速決程序多元化的趨勢,最大限度進行分流,將進一步促進司法成本的節約,提供訴訟效率。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