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霞
貴州省思南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貴州思南 565100
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分析
趙東霞
貴州省思南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貴州思南 565100
目的:對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進行觀察。方法:從我院婦產科門診2016年1月ˉ2017年3月行剖宮術的產婦中選取126例進行研究,并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63例,行常規護理)和觀察組(63例,行針對性預防和護理),比較兩組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經比較,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 1.5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70%,護理滿意度為93.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19%,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剖宮產術后產婦實施針對性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剖宮產術;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目前,已有大量的臨床研究指出,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剖宮產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如果栓塞脫落,還會引發急性肺栓塞,不僅會對產婦的產后恢復產生不利影響,還有可能危及生命。為此,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已經引起廣大婦產科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為了探討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方法,我院選取126例產婦進行了如下臨床研究。
從我院婦產科門診2016年1月~2017年3月行剖宮術的產婦中選取126例進行研究。入選者均未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知情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排除合并嚴重婦科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礙患者[1]。采用數字表法將產婦分為兩組。對照組納入63例,年齡20~46歲,平均(27.62±2.23)歲;孕34~42周,平均(38.12±1.56)周。剩余63例自動歸入觀察組,年齡為 20~48歲,平均(27.83±2.32)歲;孕35~41周,平均(38.57±1.34)周。比較兩組產婦的平均年齡和孕周等基本資料,組間無明顯差異,經統計學分析無意義(P>0.05)。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主要措施為:待產婦送回病房后,叮囑其去枕保持平臥,采用無創呼吸面罩給予氧氣支持,對其心率以及心律等指標予以密切監測,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每6h對創口進行檢查,查看有無出血和感染情況,了解產婦的排尿狀況。6h后,叮囑產婦保持 40°的半臥位。待排氣后,給予流食,多喝水,稀釋血液的粘稠度。同時,預防便秘的發生。
觀察組: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應該主動和患者溝通,對其進行心理干預,疏導患者的緊張、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讓患者以愉快的心態面對術后疼痛和不適。同時,耐心向患者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誘導因素和消極影響,提高她們的遵醫行為。②基礎護理:叮囑其去枕保持平臥,及時糾正水電解紊亂。同時,護理人員應該為患者提供膝關節伸屈運動的指導,鼓勵她們盡早開始運動鍛煉。另外,護理人員還應該對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做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最后,每間隔 2小時,護理人員需要協助患者變化體位,對于外露腳趾的顏色以及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③靜脈滴注和穿刺護理:如果患者血管需要注射刺激性較強的藥物,首先應該稀釋藥物的濃度,千萬不能直接使用。因為患者上肢的靜脈回流狀況優于下肢,所以盡量將靜脈滴注和穿刺的部位選擇在上肢[2]。另外,盡量提高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減少機械性損傷發生的風險。
統計兩組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同時,采用醫院的自制評分量表,調查兩組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總分為 0~100分,≥85分為滿意,60~84分為一般,<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樣本數×100%[3]。
采用SPSS17.0軟件對本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和計量資料(平均年齡和孕周)分別進行x2檢驗和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有8例發生下肢生靜脈血栓,觀察組僅1例;組間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的 1.5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12.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 93.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1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在婦產科中,剖宮產術是一種使用頻率較高的分娩方法,而下肢深靜脈血栓則主要是指患者的下肢深靜脈中發生凝結和堵塞,并最終影響血液循環的一種臨床基本,是婦科盆腔手術患者的一種常見的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預后[4]。
常規臨床護理措施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方法在護理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所以會對手術治療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開始在臨床中廣泛應用,觀察組采用的針對性的預防和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5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 12.70%,護理滿意度為 93.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19%,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表明,對剖宮產術后產婦實施針對性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鄒清,李林鮮,楊宇翔,等. 剖宮產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J]. 吉林醫學,2012,27(18):3982-3983.
[2]韓繼云,胡艷珍,王珺. 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J]. 中國實用醫藥,2012,20(17):215-216.
[3]高丹麗,楊小杰,林黎明. 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2,10(23):3581-3584.
[4]張洪艷,桑丹,夏士艷,等. 探究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 中國實用醫藥,2015,17(33):200-202.
R323.7+2
A
1672-5018(2017)02-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