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莉
【中圖分類號】G45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065-01
新大綱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能順暢朗讀,了解內(nèi)容,背誦一些課文”,也把原來占全教程30%的數(shù)量降到了20%。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教學難度上都有所下調(diào)。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的減少,但是也可以看出對文言教學的“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言文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nèi)涵極其豐富。而當中的古典詩文,內(nèi)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孩子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作為炎黃子孫的中華兒女,理應繼承民族的文化。也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大廈。而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就更有責任把這種厚實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讓它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澤被后世。
縱觀初中文言教材的編排,雖由短到長,由易入難,可時間拉長了距離。特別是對追求新鮮感、時代感的中學生來說,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在當代“速食文化”、“快餐文化”、“網(wǎng)絡用語”的感染下,文言文對中學生而言,更是萬般枯燥。
歌德曾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對于中學生而言,學習文言,記憶是一個難關,但是興趣更是一個難坎。
我個人認為,沖破這個難關,跨過這個難坎,誦讀應為主。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寫成的文章,作為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載體,其組詞、造句、達義講究凝練,其音韻、節(jié)奏和氣勢有著獨特的辭采之美,音樂之美和意境之美。也就是說,文言之美,美在其韻。將韻味讀出來了,也就不難感受其意了。
所以,“學好文言,讀為先”。
首先,教師示范誦讀,是一個最直接而有效的教學方式。
教師示范式的誦讀,對學生是一種感情傳遞的過程。當然,這種示范式的誦讀,不是單純地讀準字音,而是必須做到“三要”:一要從了解作品感情準備,二要從句讀停頓準備,三要從教師自我朗讀經(jīng)驗準備。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讀出其韻”。
像《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一句,在字音上、字義上并不存在難度,但若能讀出其“韻”,其“意”也就昭然若揭了。“夕陽”二字應重讀,“西下”二字則應做停頓延音處理。如此指導朗讀,教師不必多做解釋,一種“夕陽西下,游子思歸”的悲切之意,早已包含于誦讀之中。
正所謂:多讀可以品其韻,可感其意。
其次,有效地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工具。現(xiàn)代多媒體教材中有許多可供使用的輔助教材,動漫式的視頻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音頻中的配樂朗讀,更可從聽覺角度引導學生。
像在《童趣》的教學中,我使用了視頻漫畫教輔,展示的教材畫面生動可感,配以配樂式的朗讀,仿佛古人躍然紙上,無形中讓沉寂百年的文學作品增添了許多靈氣。
這樣,學生更愿意開口朗讀,也從聽覺角度初步建立起誦讀的語速、語感。
其實,誦讀本就是學好語文的必要前提,學好文言文更是如此。讓“學生開口讀”到“有感情地讀”到“能讀出其韻”,實則是個長期的工作。要讓學生愛上讀,也就是要幫助學生找到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獲得也就促成了學習的興趣。
最后,我要談的就是在誦讀中,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成就感。
在教師示范誦讀的前提下,在多媒體教輔的幫助下,應該構建誦讀課。不要認為在誦讀上多花時間是一種浪費,讓學生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背誦比賽等等都是有益的誦讀教法。象《石壕吏》中的無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悲憫,《唐雎不辱使命》里人物的奸詐與無畏……都能從誦讀中一一感悟。
當學生從誦讀中感受到樂趣,從角色扮演中得到肯定,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必然大幅提升。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本就可以配樂而讀,這很多程度上可以從美感方面感染學生,畢竟追求美是人的本性。只要引導得當,學生還是很快能體會到誦讀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那離理解文意也就不遠了。
文言文中的民族精神濃縮在語言文字當中,體現(xiàn)在人物故事之內(nèi),講是講不出來的,只有反反復復誦讀才會感悟出,記在腦子里,刻在心上。
所以說:學好文言文,讀為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