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波
【摘要】權力是社會政治生活的核心,對權力實施必要的控制是權力良性運作的關鍵。健全完善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制度,優化權力運行的法律環境,完善監督系統的雙重領導體制、加強程序監督,確保權力行使不越界、不跨線、不出格。
【關鍵詞】權力 制約 監督 制度 法律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076-02
權力是社會政治生活的核心。要保證掌權者在權力的運作中永遠不敢濫用權力,就必須健全權力的制約監督機制,使一切公共權力處于全面、有效的制約監督之中。
一、健全機制,實現制約監督的制度化
近年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一再證明,只有從制度建設入手,才能更有效地制約和監督權力濫用,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健全權力的制約機制。權力具有強制性和不對等性,當其不受限制地被運用時,必然出現擴張的異化傾向。而通過權力分解和權力架構創新,變內部制權為外部制權,從而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蔓延。實行權力分解,在客觀上優化了權力配置,避免了過度集權,能起到權力制衡的作用,增大權力的可制約性、可控制性。因此,不要把權力分解看作是與權力集中完全對立的,而應站在保證正確運用權力的基點上,實施合理的權力分解,達到分解與集中的和諧統一。
健全權力的監督機制。經過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我們黨對執政條件下如何加強權力的制約監督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建立了一套包括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等在內的監督體系和機制。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要對權力運作的監督機制進行完善和創新。完善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制度,加強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的內部監督;建立和完善派駐或巡視制度,使派駐或巡視制度成為更有效、更具權威的黨內監督手段。建議建立經常的、有序的、相互協作的聯系制度,保證各種監督機關整體合力的發揮,以整合監督資源, 提高監督的整體效能。
二、健全法制,優化權力運行的法律環境
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經驗教訓表明,建立健全一套規范權力運行的法律體系,做到有良法可依,是權力良性運行的法制保障。
確定監督立法的基本框架,完善規范權力行使主體方面的立法。根據不同種類、不同權限的監督制定相關的法律,使各種監督有法可依。同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黨政各執法部門的組織法和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明確界定其權力和職責。這既可以使群眾更好地了解黨政機關的權限范圍,易于監督;又可以使黨政機關嚴格在職權范圍內行使權力。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實行常規有序的規范化管理,增強干部工作的規范化和透明度,防止以權謀私、任人唯親等權力濫用行為。
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明確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把制約領導干部的準則、條例等上升為法律規范,從法律的高度強化對領導行為、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管理。長期以來,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由于現行法律中各種違法或失職行為的法律責任不清,缺乏追究責任的法律依據,對實際存在的違憲違法行為難以進行處理。盡管這種情況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全面落實而有所改善,如質詢和問責制逐步完善,對不稱職或有重大失職行為者設立引咎辭職的規定等等,但在實踐中,仍缺少具體可操作的法律法規。
三、積極探索,強化制約監督成效
完善監督領導體制,提高監督機構的權威。十二大以來,我國的黨政內部監督一直實行雙重領導體制,這種內部監督受諸多因素影響,監督效果差強人意。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這種雙重領導體制作出重要變革,強化了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而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獨立的外部監督體系。除黨的中央委員會領導黨的紀律檢察委員會外,省級以下(包括省級)紀委以垂直領導為主,提高紀檢監察部門的權力和獨立性,使黨政干部行使權力時更加謹慎,避免權力的濫用。
強化程序監督,實現權力監督的規范化。在對權力制約監督過程中,制度化、規范化往往以一定的程序體現出來,因此,程序化是推進權力良性運行的一個具體途徑。強化程序監督,從程序上遏制權力濫用現象的發生。逐步健全完善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程序、重要情況通報和報告的程序、述職述廉的程序、巡視的程序、輿論監督的程序,詢問和質詢的程序等。嚴密的程序監督可以有效防止權力主體權力使用的隨意性,防止權力主體的不作為,使監督過程明確有力,監督效果公正權威。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孟德斯鴻,《論法的情神》,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3]陳朋,“重構政治生態:權力制約監督的一種新視角”《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05-10,期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