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小學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思維方式和三觀的培養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尤其是語文教學。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世界和生活的了解。本文將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海量閱讀與閱讀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海量閱讀 閱讀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02-02
引言
小學生的知識體系是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形成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對生活的感知和認識并不深刻,閱讀是很好的認識世界、積累知識的方式,海量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幫助小學生完善三觀體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小學生的智力發育有重要的意義。
一、海量閱讀的重要性
對于我國的學生來說,語文是最重要的學科,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有重要的傳承作用,因此,作為中國人必須要學好語文相關知識。同時,語言也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生物要想在社會上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交際能力,有效的運用語言工具,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閱讀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語言和思想的,與單純的語言形式相比,其思想性更加深刻,更有力量,能夠觸動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喚醒人類的覺悟,可見閱讀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比較關鍵的,教師應合理的引導學生進行海量閱讀,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促進身心成長。
二、通過海量閱讀提升閱讀素養的方法
(一)結合生活實際,拓展閱讀思維
小學生正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對于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缺少了解,再加上思維發育水平的限制,很多事物和現象都不能正確的理解,對于閱讀也是一樣。閱讀的內容必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與其年齡和心理相符,否則學生難以理解,也會挫傷閱讀的積極性,無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閱讀材料和書目的選擇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或與教學內容相關,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學習與生活體驗與閱讀傳達的思想產生共鳴,從而形成一個知識體系,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讓學生得到思想上的提升。在海量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記錄自己的體會和感受[1]。每閱讀一篇文章之后,要對文章表達的思想進行總結,并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降低文章的難度與抽象性,以學生能理解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
(二)豐富閱讀形式,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材料通常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或配合少量的插圖,語文教材也是通過這種形式呈現閱讀內容的,圖片的配合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但是,長期面對這種形式的閱讀材料,小學生也會感到枯燥,失去興趣,在現代教學條件下,教師可以應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展現閱讀內容,通過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閱讀古代詩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詩歌內容,有些詩歌已經被編成歌曲,教師可以播放歌曲,讓學生在音樂的配合下進一步體會閱讀內容的含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通過朗誦的節奏和語氣感受詩歌內容的意境和思想。
(三)組織讀書活動,激勵學生閱讀
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材料的形式本身就難以吸引其注意,小學生的直觀性思維得不到激活,各種感官難以得到滿足,因此,對閱讀并不是很感興趣,能夠自主閱讀的學生并不多,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從而增加閱讀量,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2]。定期開展讀書活動,是一種有效的促進閱讀的方式。設立一定的獎勵制度,規定讀書的數量和內容,通過一定的形式對學生的讀書成果進行考核,與師生一起分享讀書心得和體會,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思想上的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種良好的拓展思維與積累知識的方式,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大量的閱讀,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生活并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完善學生的三觀體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賀勇芬,賀小蘭.一路書香伴成長——推進小學生海量閱讀幾點做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05:13-15.
[2]田娟.小學生海量閱讀興趣的培養[J].求知導刊,2016,06:18.
作者簡介:
李穎 (1967.2-),女,漢族,山東省臨朐縣人,本科,高級教師,現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