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集中表現為對人才的高標準要求。日語作為一種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愈加流行的語言,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對于學習日語專業并將未來從事日語相關工作的學生來說,通過日語能力考試從而得到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非常重要。日語能力考試改革改變了以往考試過多注重對日語詞匯的考察,從而忽視了日語聽力、表達等實踐能力較強的考察。針對這樣的變化,在日語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擅于培養學生的日語實踐能力,采取積極的調整措施,制定更為符合當下日語能力考試改革后的日語教學方案。
【關鍵詞】日語教學 日語能力考試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30-02
前言
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是為了篩選人才,嚴格規范從事日語相關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從而給學習日語專業的學生以從事日語工作合格通過而設置的。就像學習英語專業的學生要通過專四、專八等級考試一樣,學習日語專業的學生也在努力的通過日語等級能力考試,從而為自己未來的工作提供保障。傳統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注重考察學生的日語詞匯掌握能力,因此學生們往往為了通過等級考試而將大量精力放在背單詞上,或者只顧于做題和對語法的聯系,但這些不能很好地運用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從而出現很多日語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為了解決社會中存在的這種現象,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于2010年進行了日語能力考試的改革。
一、簡述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改革
傳統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包括詞匯、語法、閱讀和聽力四個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注重于對學生單詞量的考察。但是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單單依靠強大的單詞量是無法靈活的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還需要對現實生活中場景的了解、在現實實踐中鍛煉熟練度和做到最起碼的能夠聽懂別人在講什么等等。
(一)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改革改變了等級劃分標準
改革后的日語能力考試改變了傳統的四個等級劃分,增加為五個等級。改革后的日語能力考試在以前的第二等級和第三等級之間增加了一個等級的考察,并且把聽力考試放在了最后考察。改革后,對學生日語能力要求更加細致,能夠更加準確的區分出其能力范圍,對學生的能力考查要求更加嚴格,這對學生的學習和以后的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同時對用人單位來說也能更好的區分日語人才的水平等級。
(二)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改革改變了合格標準
傳統的日語等級考試的合格標準是總分合格就判定為合格,這樣學生在日語考試中可以有短板,可以拿自己優勢的部分來彌補較弱的部分,這樣的話“木板理論”在這里就不適用,這就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學生會采取揚長避短的學習方法,從而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改革后的等級考試在總分合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每一項都要合格,這樣就對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能避重就輕地學習日語,必須克服自己的弱點才能拿到日語等級能力考試的合格。
(三)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改革改變了考查內容
傳統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每個級別都有文字詞匯、聽力閱讀語法的考察,但是總的來說內容上注重對日語詞匯的考察。改革后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將語法和詞匯考試融合到了一起,因此就減少了對日語詞匯考察的考察項,更加注重于對日語發音、用法和詞義的考察;然后,在對語法的考查上增加了綜合理解的內容,同時增加了閱讀量,還增加了情報檢索新題型,這對學生的要求更為嚴格,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詞匯量、語法,更多是要掌握運用課本知識實踐的能力。最后,在對學生聽力的考察上,在傳統的聽力考試的基礎上增加了聽力考試的題量,還增加了即時問答的新題型,這就要求學生具有快速反應和判斷能力,同時在考察學生聽的能力時也考察了學生說的能力,類似于英語等級考試中的口語考試。
二、轉變日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一)當下日語等級考試改革后的要求
針對日語等級能力考試的改革,相應的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老師的教學模式的要求都發生了變化。改革后的日語等級考試不再特別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降低了對單詞量的要求,但對單詞質的要求變得更為重要,具體表現為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單詞詞義并懂得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這個大的變化就要求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得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要求學生掌握更及全面的日語實踐能力。
(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學校教育為應試教育,學生與老師主次顛倒,學生在學習中不會主動靈活學習,全靠老師課堂上的講授為主。這種應試教育在日語教學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為了增大日語等級考試的通過率,老師的很多工作重心放到了研究歷次日語等級考試的卷子中去,從而將自己的所謂“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看似學生通過了日語等級考試,但事實上學生在學習中忽略了日語學習中的很多樂趣。
(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
日語作為在我國常用的幾種小語種之一的語言,對我國國家社會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日本作為亞洲少有的發達國家之一,與我國貿易往來頻繁。為了在中日交往中占據優勢地位,學習日語并靈活的掌握日語尤為重要。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我國對日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面對社會工作的大環境,學校教育中改革日語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綜上所述,傳統的日語教學模式存在很大弊端,面對小到個人的生活工作、大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對日語教學模式的改革都是必須執行的。確定日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目標后,針對如何進行日語教學模式改革,我們應該制定更為詳細的計劃。
三、基于日語能力考試改革的日語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確定學生主體的教學主題
日語能力考試改革后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大于對學生基本知識掌握程度的要求,這也就是說學校教學也應該以此為旗幟,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日語教學老師以考試為主,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通過日語能力考試而教授大量的做題技巧和基礎知識,一般來說在課堂上就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的狀態,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只顧依賴老師講授去學習,把學習當成老師在做的事情。這種后果是很嚴重的,雖然有很多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在考試中往往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他們往往缺乏自主能力,在生活中缺乏決斷能力。不能單獨的完成某項工作。但是改革后的日語教學模式必須轉變這種主次顛倒的教學模式,應該注意到學生在日語教學過程中的主人翁地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階梯,任課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動地位,引導學生去學習除了課本以外更多的知識。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到我國素質教育施行后,國家和社會更需要有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課本基本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聯系生活,給予學生生活向導,從這一點來說,對日語教學老師的要求也是相當高的。因為大部分日語老師也是非日語母語的中國人,他們要更加了解日本才能更好的教授學生。endprint
(二)重視“體驗式”教學模式
確定了學生主體的教學主題后,學校教育接下來應該制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后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更加要求學生的對日語靈活應用的能力,這就為日語教學指明了方向。傳統的日語教學注重高分的模式教學已經不適應用當下的日語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適應當下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首先應該從學校教育模式的轉變開始。傳統的教學模式日語教師往往對日語等級能力考試的考試模式摸得熟門熟路,他們往往有一套自己應對考試的策略,因此他們把這套策略傳授給學生并屢試不爽。傳統的日語能力等級考試確實存在很大的弊端,因此就給了日語教學教師一種只要考高分就代表教學能力的錯覺。改革后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要求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生活工作,這就造成了傳統教師日語教學策略的失效,警醒教師在新的大時代背景下不得不轉變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是在心理學的啟發下創新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要求在教學中創造情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號召每個學生參與其中,以學生的實際現實經歷為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知識傳授。“體驗式”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和學生“高分低能”的教學弊端,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下的改革后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而不是學到了多少知識,“體驗式”教學模式正是針對這種要求而提出的。
(三)制定新的考試應對策略
改革后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表明傳統的教學策略已經過時,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從2010年日語等級能力考試改革后,到現在為止已經走過六年的光景。六年的新的日語能力考試已經算是有跡可循,已經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日語教師應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重新探索新的日語等級能力考試下考試模式的特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盡力做到在更好的運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來應對新的考驗。這就需要日語教師研究近幾年改革后的試題,并跟隨時代的步伐及時作出調整,同時要有專業的教學研討小組進行可行性評估,并在施行后作出效果反饋,以便更好地完善新的教學模式。
四、結語
日語教學不同于平常的中文教學,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都比較高,但同時能力和責任是成正比的,日語工作者擔負著在中日交流中振興中華的強大責任。改革后的日語教學等級能力考試雖然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但同時也是一種機遇。學生和老師在學校教學模式改變的過程中能夠學到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無法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這對當下競爭日愈激烈的社會來說無疑不是一種好的學習途徑。但是,改革后的日語教學模式是否仍然存在著我們還沒發現的弊端,這一點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知道。我們在當下能夠做好的便是努力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改變,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努力做到不被社會所淘汰并在其中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劉曉軍.新“日語能力考試”對我國日語教學的啟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06:206-207.
[2]陳莉莉.日語能力考試改革后教學與學習方法探討[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06:128-129.
[3]黃濤.日語能力考試改革對日語教學改革的啟示[J].科教導刊(下旬),2015,07:132-133.
作者簡介:
張琴芳(1970-),女,陜西西鄉人,教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與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