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彬
【摘要】教學中應樹立“授之以漁”和“學以致用”的理念,把生活問題和數學實際聯系起來,關注生活發現問題,聯系生活強化策略,應用數學服務生活。
【關鍵詞】生活 問題 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61-01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根據多年的教學實際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應樹立“授之以漁”和“學以致用”的理念,把生活問題和數學實際聯系起來,關注生活發現問題,聯系生活強化策略,應用數學服務生活。
一、關注生活,發現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究知識和獲得能力的動力,它是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催化劑。教學中能從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導其發現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學五年級數學《鴿巢問題》時我讓孩子們玩搶椅子游戲。請五位同學到前面來,準備四把椅子。我說:開始游戲,老師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做了兩名同學。對嗎?第一輪游戲結束,果真如此。我說:假設請這五位同學再反復坐幾次,老師還敢肯定地說,不管怎么做,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了兩個同學,你們相信嗎?孩子們將興將疑。我說:其實這里面蘊藏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原理,想不想研究啊?孩子們興致高漲,躍躍欲試。這樣把生活中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強化孩子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學生逐漸養成用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去觀察生活認識世界。
二、聯系生活,強化策略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1.設計生活情境,引導操作比較
教學體積與容積時,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力求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通過把土豆和地瓜放進同樣大小的量杯中,裝有同樣多的水,看誰的水面上升的高,這樣的活動驗證土豆和地瓜誰占得空間大,使“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二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橡皮泥的實驗,把橡皮泥捏成各種不同的形狀,讓學生感受到物體體積與所占空間大小有關,與形狀無關的道理。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總之,通過孩子們對生活中的實物實際的操作與觀察,加上教師適度參與引導,抓住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了體積、容積的內涵及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聯系,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 “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
2.觀察生活實際,引導實踐思考
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有位哲人說過:“什么都能代替,唯有思維不能代替。”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猜想、敢于嘗試。例如:在學習圓柱表面積和體積后,我提出“為什么杯子、水桶、飲料瓶等大多制作成圓柱形?你能用學過的數學問題加以說明不?”進而指導學生通過制作計算出側面積和體積對比的方法,發現當各物體的表面積相同時圓柱體體積最大,反之,當體積相同時圓柱體表面積最小,最節省材料。再如,在教學圓的認識后問“為什么車輪做成圓形而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等”引導學生感悟這是同圓等圓中半徑相等的應用。在學習因數倍數后引導如何選用正方形瓷磚而沒有剩余的問題。這樣找到數學知識和生活的的切合點,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提高應用數學的策略。
三、應用數學,服務生活
科學家伽利略說過“自然界以數學語言講話,這語言的字母是:圓、三角形以及各種數學形體”只有了解數學的價值,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及周圍事物,這樣數學應用能力才能得以訓練和培養。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掌握公式之后問:要求校園里大樹的橫截面積怎么辦?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要知道半徑,有的說要知道直徑,師出示:經過測量這棵大樹的周長是125.6厘米,如何算橫截面積?面積跟半徑有關,通過周長先求出半徑,進而求出面積,解決實際問題。這樣通過練習既能鞏固公式,又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研究是為了應用,學生在綜合應用有關圓的知識中解決大樹橫截面面積的問題。這種在應用中檢驗、鞏固、形成技能技巧是教師教及學生學的歸宿。
總之,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大空間。數學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學習的歸宿應用于生活。只要我們立足數學著眼生活,關注生活發現問題,聯系生活強化策略,那么數學將更好的服務于生活。
參考文獻:
[1]2015年最新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線文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