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其官
【摘要】物理對于社會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同樣的它也是我們社會不斷地進步的必要學科。但是在很多高中生看來物理的學習是無趣的,甚至有些人放棄了對于它的學習。其原因有二:一是物理的學習知識點復雜,知識量又大,在面對時間緊,壓力大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就會選擇馬馬虎虎的學習,二是教師的教學太過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學生。最后導致對于物理的學習就會棄之腦后。本文就將針對如何讓學生喜歡上物理,提升學習興趣以及教師如何有效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物理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84-02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的壓力大、時間緊張,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將語文、數(shù)學、英語、化學生物以及物理等學科全部掌握。相對來說難度是有些大。尤其是面對物理這樣的學科,知識點、量都較多。而且很多知識還會涉及到一起,這就無疑中增加了難度。再加上教師的無新意教學方法,就會讓學生對于這一門學科開始厭惡。自然學習成效與教學效率就會相對的降低。而對于我們的新課標教學來說,這樣的現(xiàn)狀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完全違背的。對于此種現(xiàn)象,我提出了以下幾點關于如何在有效的時間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
一、以實驗教學激趣,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對于物理學科而言,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的教學,教師首先要將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進行講解,其次要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也可以通過實驗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將物理的理論知識在自己的動手過程應用進去,這樣的結合是巧妙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梢宰寣W生更好的掌握對于知識,而且印象也會相對的更加深刻。另外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激發(fā)自己內心的好奇心,不僅可以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真正的對于物理的認知,將知識學會、學懂,也增強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這對于我們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來說,才是一個真正的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而且這樣的教學是對于物理知識的真正傳遞,同時也是教師價值的真正體現(xiàn)。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對于之前的很多教學模式來說,都是教師在不停地傳授知識,而學生在下面埋頭在不停地寫筆記。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將教學任務完成,而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將課堂的筆記全部抄完。這樣的填鴨式教育,造成了課堂氛圍的死氣沉沉,同樣的教學效率也是絲毫沒有提升,至于學生的筆記有可能在下課之后,就會忘記自己寫的是什么知識。這樣既浪費時間又耽誤學習的教學在教育界其實是不值一提的。對于這種現(xiàn)象,我認為首先教師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將自己的教學地位與學生進行轉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者,而教師充當教學中的主導者。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分工討論的教學方式,但是在進行小組分配的時候,一定要合理的進行分組,根據(jù)學生的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分配。隨后就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內容進行探討,最后選出代表進行展示小組的風采。這樣在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他們就會積極的開發(fā)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物理,將自己的見解發(fā)表,每一個人的思維不同,自然他們的答案也就會存在差異,而在差異中他們會通過不斷地討論與探索,將最后的正確知識找出。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物理思維就會形成相互的撞擊,做到取其精華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他們的物理知識的掌握與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會形成很好的習慣。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有任何疑難,教師就要進行適當?shù)狞c撥,從而讓學生的討論繼續(xù)下去。最后當學生代表小組進行講解時,教師首先要給予一定的肯定與鼓勵,其次要將其中的一些不足巧妙的指出。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情境化的學習,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會更加的深刻。課堂氛圍也就會更加的活躍輕松,從而也就形成了有效教學的實施。
三、總結
對于高中物理的教學,作為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次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另外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內容設計時,一定要做到首先以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我們的首要因素,這樣在課堂中才會真正的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讓學生將課堂作為自己學習的真正天地。這樣對于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傳輸?shù)男识紩玫揭欢ǖ奶岣?。在今后的教學路上,我將會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培養(yǎng)成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建軍.《淺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科學導報.2014(21).
[2]魏勝霞.《如何進行有效高中物理教學》.考試周刊.2010(42):189-1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