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是兩種不同的歌唱形式,雖然二者產生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在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有機融合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如此,還能實現學生聲樂水平的綜合提升。本文將就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融合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 美聲唱法 融合
【中圖分類號】J61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206-01
當前階段,民族唱法以及美聲唱法是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聲樂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其中民族唱法是我國獨有的唱法,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廣大人民的精神內涵。而美聲唱法則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唱法。此二者雖然存在一定的區(qū)別,但是各有所長,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融合美聲唱法的內容,取長補短,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1.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對比分析
1.1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同點分析
無論是民族聲樂還是西洋聲樂,語言在其中都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其中民族聲樂強調了歌曲語言的生動性以及形象性,因此具備較強的感染能力。在民族聲樂發(fā)展的過程中,民族語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西洋聲樂更加注重視語言的準確性,在演唱的過程中務求字正腔圓以及鏗鏘有力。
1.2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區(qū)別分析
民族唱法的語言基礎是漢字,漢字在發(fā)音的過程中可以分成四個聲調,具體的發(fā)音需要唇、舌以及牙齒等多個器官的有機配合,因此,漢字的發(fā)音相對較為清晰純正。但是美聲唱法的發(fā)音基礎是元音,想對于漢語而言,其形式較為簡單,而且在發(fā)音的連貫性較差。民族唱法的演唱不僅要體現在單純的演唱過程,還體現在演唱和表演的有效融合。因此,民族唱法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但是美聲唱法在實際歌唱的過程中,并不包含多余的表演,演唱者需要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上述種種就是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不同之處。
2.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的融合探究
2.1演唱技巧的有機融合
當前階段,我國高校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技巧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氣息運用技巧的融合。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氣息的運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因此,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在保留民族聲樂技巧的基礎上,有機的融合美聲唱法的呼吸技巧。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示范引導學生自主的體驗的美聲唱法的氣息技巧。例如,在將氣息吸進來之后,要引導學生合理的使用橫膈膜將氣息保持下來,同時要利用吸氣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所具備的對抗性作為氣息的支點。這樣就可以在實際演唱的過程中保障氣息的順暢流動,為發(fā)聲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二,咬字技術的應用。美聲唱法所使用的語言主要是意大利民族語言,因此,在民族作品演唱的過程中使用美聲唱法,在發(fā)音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咬字不清的現象。在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有效的借鑒實現美聲唱法的融合。普遍情況下,其咬字的著力點會相對靠后,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達到穩(wěn)固咽腔的效果,可以提起軟腭,保障后咽壁的樹立。在進行聲音訓練的過程中,可以使用代表性較強的五個基本元音,選擇使用混合母音的方式使母音變得更加圓潤。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哼鳴音練習的重視,發(fā)現聲音的高位置,保障聲音的統(tǒng)一性,促進歌曲演唱的連貫性。在熟練的掌握發(fā)音的技巧之后,在漢語歌曲演唱的過程中使用美聲唱法的發(fā)音技巧,就能做到咬字清晰,提升發(fā)音的準確性。
其三,共鳴的應用。我國民族唱法采用的通常是口腔共鳴技術,強調了局部共鳴的有效運用。在當前的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可以適當的融合美聲唱法的混合共鳴技術。在這一過程中,演唱者必須充分的伸展自己的喉嚨,從而提升聲音的圓潤程度。同時,還能夠根據高音的實際改變情況對腔體的音色以及大小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改變聲音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調整真假聲的使用比例,從而實現混合共鳴技術的有效運用。此外,該技術還能起到美化聲音的作用。例如,在進行《沁園春·雪》的演唱中,可以適當的運用混合共鳴的技巧,提升歌曲的表現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混合共鳴技術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必須根據歌曲的特點對技巧進行合理的調整,從而實現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有機融合。
2.2在民族聲樂教研中對美聲唱法的融合
我國古代有很多闡述聲樂理論的書籍,其中大多數都對咬字以及聲腔技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同時還包括一些作品情感的表達方式。但是其中對演唱的科學原理缺少有涉及。美聲唱法很好的彌補了這一缺陷。美聲的聲樂理中不僅包含了一定的專業(yè)性理論,還涉及到了一部分生理學、醫(yī)學以及物理學的內容,對演唱發(fā)聲的原理進行了科學、系統(tǒng)的闡釋,形成了完整的訓練體系。
上述內容對我國聲樂理論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美聲聲樂理論的有機融合,我國的聲樂理論研究開始向著更加全面化以及系統(tǒng)化的方向發(fā)展,理論研究水平也實現了跨越式的提升。雖然研究內容承襲了美聲學派的理論體系,但是其與民族聲樂的有機融合也為我國聲樂研究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在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對美聲唱法的有效借鑒不僅可以提升音樂的藝術效果,還能極大的增強歌曲演唱的感染力。同時還能促進我國聲樂研的多元化發(fā)展,對于我國高素質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剛.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 戲劇之家,2015,09:240-241.
[2]顏瑜頡.淺談民族聲樂教學對于美聲唱法的融合[J]. 音樂時空,2015,21:135-136.
[3]吳蕾.淺析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鑒[J]. 音樂時空,2016,04:122-123.
作者簡介:
張海強(1986.10-),男,漢族,山東濰坊人,本科學歷,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