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2017年1月9日至19日,我隨扶貧成效省際交叉考核甘肅組赴內蒙古自治區,對其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進行了實地考核。通過入戶走訪及與考核組同志共同分析探討,我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解決脫貧攻堅工作難題的一系列正確解法。
解法一:“菜單式”扶貧模式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貧困家庭也各有各的難處。為了切實解決貧困戶的困難,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為每戶貧困戶建立了一份檔案,每戶的內容不重樣,這便是內蒙古實施的“菜單式”扶貧模式。
“菜單式”扶貧模式是按照“五個一批”要求,創造性地實施政府制定菜單、貧困戶點菜、幫扶部門提供配菜、政府買單的“菜單式”扶貧方式,制定出產業發展、易地搬遷、政策兜底、技能培訓4大類共58項菜單。通過“發放講解產業目錄+貧困戶點菜+幫扶干部幫助貧困戶制定脫貧方案+村、鎮、市審核把關”四個環節,由幫扶干部入戶宣傳,幫助貧困戶出主意、選政策、定項目。
阿拉騰森布爾就是“菜單式”扶貧模式的受益者。阿拉騰森布爾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鎮巴彥希里嘎查的貧困戶?!爸拔蚁肷w個羊棚、打眼機井,可是缺資金。在我準備放棄的時候,村里的扶貧干部到我家給我救了急?!卑⒗v森布爾激動地說,扶貧干部來到他家讓他自己選擇想要發展的產業,并鼓勵他只管去做,等羊棚和機井修好后,政府再給他補貼?!艾F在我們是想啥來啥。”阿拉騰森布爾說。
扶貧工作從政府“配菜”到貧困群眾“點菜”的轉變,體現了當地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的精準度。由給你到你點,“菜單式”扶貧扶對了貧困戶的胃口,極大地調動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解法二:“企業嫁接”扶貧模式
內蒙古自治區始終堅持“企業發展、農民受益”的扶貧新思路,積極鼓勵縣內企業利用自身產業優勢,采用企業嫁接模式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企業與養殖戶嫁接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技術嫁接,企業為養殖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降低養殖戶的養殖風險;資金嫁接,企業為養殖戶反擔保,擴大了飼養規模,增加養殖效益;市場嫁接,企業按照保護價回收,養殖戶收入更有保障。
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敖漢旗,東阿阿膠集團便采取“公司+基地+養殖戶”的模式,將企業與貧困戶進行嫁接,打造出毛驢特色畜牧業,將其作為貧困戶增收的增長點,助力脫貧攻堅。
東阿阿膠集團建設了標準化毛驢養殖示范基地,免費為貧困戶的驢提供改良配種,每頭母驢配種費可節約300元。將集團捐贈的500萬元和旗老促會專項資金500萬元打捆使用,作為產業扶持專項資金,其中500萬元用于貸款擔保金、500萬元用于貼息和專業村扶持資金,郵儲銀行按1:10的比例放大,向養殖戶提供貸款,貸款周期為3年,規模為3至5萬元,旗財政進行全額貼息。這些貸款可扶持貧困戶近3000戶,每戶可年出欄4到5頭毛驢。同時,東阿阿膠集團在其養殖基地專門提供10棟圈舍用于貧困戶養驢,每棟圈舍可養殖200頭驢。貧困戶可將購買的毛驢直接送到養殖小區進行養殖,小區提供全程服務并對貧困戶的毛驢按照保護價進行回收。通過技術、資金、市場三重嫁接,每個養殖戶年收入都達到2萬元以上。
解法三:“扶貧愛心基金”扶貧模式
“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币恢币詠?,因病致貧、返貧都是脫貧攻堅中的一大難題。為切實破解這一難題,敖漢旗設立大病扶貧愛心基金,構筑起了健康扶貧體系。
敖漢旗通過建立“大病基金”,對貧困戶實行兜底。對總自付金額超過1萬元的基金使用對象予以救助,年度封頂線為30萬元,與其它各種合理救助整體封頂線為60萬元;對基金使用對象發生的政策內自付費用5000元以上部分進行救助,其中旗內按100%救助、旗外按80%救助。在此基礎上引入“互聯網+”,搭建“互聯網+精準大病扶貧+醫保”基金募集平臺。該平臺將“互聯網+”與“智慧公益”有效對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貧困群眾受助的“三位一體”扶貧模式。平臺具有“政策解讀、基金募集、申請救助、基金管理”等功能。通過平臺積極引導和招募國內外愛心企業、慈善機構及社會愛心人士通過捐款捐物等方式募集資金,也為受助對象救助搭建了方便快捷的平臺。同時,旗財政每年預算500萬元,注入到大病扶貧愛心基金中,并通過與國內13支社會基金對接,引入資金200萬元。
趙春燕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鄉薩力巴村村民,今年47歲,一直以來和丈夫勤儉持家,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15年底,她被查出患上了惡性腫瘤,高額的醫療費一下讓整個家變得拮據起來?!耙皇怯姓汀異坌幕鸬膸椭?,我可能早就放棄治療了。”趙春燕說。在他們一家為了高額的手術費干著急時,醫保局工作人員告訴她,除了享有醫保、大病保險等政策,她還可使用大病扶貧愛心基金報銷醫療費。趙春艷告訴我,她的手術費共計98775元,在政策救助后原本需要自費的35472元,通過大病扶貧愛心基金又報銷了11451元。“是政府的好政策和‘愛心基金救了我的命?!壁w春燕激動地說。
目前大病扶貧愛心基金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32名大病患者接受了救助,救助金額59萬元,救助效果顯著。同時,對基金收支及時進行公示,專戶管理,定期接受審計,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解法四:“三培一帶”黨建促扶貧模式
內蒙古寧城縣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員的帶動、引領作用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創新“三培一帶”黨建扶貧模式,著重在黨員、能人、干部上下功夫,加快了脫貧攻堅步伐。
一是注重把黨員培養成能人。由組織部門制定培訓計劃,指導基層黨組織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特點和黨員個人實際,推行“點菜式”教育,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增強黨員發展能力。按照“有牌子、有場所、有設施、有人員”的標準,全縣302個村、20個社區全部建立了黨員活動室和黨員創業服務中心,配備了電教設備和授課教師,購買了黨報黨刊和專業技術刊物,加強黨員活動陣地建設。同時制定出學習計劃和活動方案。圍繞方針政策、群眾需求和時令需要,采取集中培訓和巡回培訓的方式,分批次、分內容對全縣黨員進行政策法規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保證每名黨員掌握1-2門實用技術。并通過定期舉辦學習交流會座談會的形式,讓鎮村干部和黨員互相介紹經驗和心得體會,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注重把能人培養成黨員。寧城縣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528”黨員發展規劃,即從2015年到2019年,利用5年時間,著力在產業帶頭人和35歲以下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使新發展農民黨員中以上兩類人員占比均達到新黨員的80%以上。
三是注重把黨員能人培養成村干部。寧城縣明確要求各村按黨員村主任1:4比例儲備后備干部,把黨員能人納入村級干部管理范圍。對具備條件的黨員能人,通過“先聘后任”的方式,設置合適崗位,給予合理待遇。通過交任務、壓擔子的方式,讓他們參與村務管理,使其熟悉情況,并接受群眾的檢驗。由鎮鄉街黨(工)委把符合條件的黨員能人抽調到鎮鄉街機關、站所掛職鍛煉,進行調訓,繼續加強培養,提高其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條件成熟后,及時把他們選拔進村“兩委”班子。
通過一系列措施,寧城縣充分發揮了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把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能人、把黨員和能人培養成村干部,使村級組織的戰斗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明顯增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