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渝東北地區,有這樣一個貧困村:一年內從掛牌整頓后進村蛻變為先進學習村,從全縣倒數第一逆襲成正數第一。這個飛躍是如何實現的?位于重慶市奉節縣龍橋鄉的陽壩村給出了答案。
小事見真情
2015年,縣政協派出的扶貧工作隊進駐陽壩村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群眾競相到村務中心反映問題,這個說電信公司收了每戶50元的寬帶安裝費,卻遲遲未安裝,無法上網;那個說現在還吃不上自來水;有的說斷頭路至今未見動靜……村民們問題成堆,情緒激烈,意見很大。
為全面聽取群眾的意見,工作隊與村委商量,安排了13個工作組,分社召開院壩會,面對面了解群眾急難問題,對不愿參會的群眾還入戶或到田間地頭與他們溝通交流,確保把每個群眾的意見聽到、問題找準。一年來,先后收集急難問題6個大類126個,意見建議36條。
為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有著落,工作隊會同村委對所收集到的問題逐一分析,建立起問題臺賬,把飲水、用電、道路、通訊、房屋改造、干部作風等幾大類問題分層次交辦,屬村內能解決的交村解決,屬鄉里能解決的交鄉解決,鄉村兩級解決不了的由扶貧工作隊協調解決,并根據問題輕重緩急定出解決時間表。
沒有通網的立即協調電信公司予以解決,需要修路的協調交通部門及時進場……陽壩村始終堅持圍繞群眾反映的一件件“小事”解決群眾急難問題。一年來,集中解決了6個CD級危房、高山生態移民搬遷政策執行問題,為42戶居民解決了用電難問題,為523戶居民解決了飲水問題,打通斷頭路5條16.5公里,新修人行便道7公里。
強勁班子是支撐
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強有力的班子至關重要。
按照龍橋鄉實施村務全公開的原則,陽壩村實施了“四全”陽光村務:以村務沒有秘密為要求,小到村委用了多少電、喝了多少水、吃了多少飯都要明白具體;對村務工作過程進行公開,確保所有村務何時啟動、誰在辦、辦到哪個節點都全過程展現出來;實施村務公開對象全覆蓋,按照村公共服務中心總公開,各社設置公示墻分別公開,重要問題還要召開院壩會、“村村響”、黨小組會公開講;鼓勵群眾全方位參與村務工作,在項目建設中把“四環節四參與”作為公開標準,即項目規劃、招投標、實施、驗收四個環節均須村民監督委員會、黨員代表、人大代表、群眾代表參與。2017年,陽壩村累計張榜公示政策118條,項目15個,財務公開12次,群眾對村務的知曉率達到95%以上。
陽壩村堅持以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開展“組織入黨一生一次、思想入黨一生一世”主題活動,集中佩戴黨員標志、重溫入黨誓詞,黨員家庭戶訂牌上墻,明確“六帶頭”即:帶頭愛黨愛國、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正氣、帶頭勤勞致富、帶頭和諧鄰里、帶頭清潔家園。同時,圍繞脫貧攻堅工作為每位黨員設崗定責,如民意收集崗、政策宣傳崗、村務公開監督崗等,將每位黨員的職責落實到具體工作區域和具體事情,使黨員履職有可操作性,如負責指導監督群眾清潔家園、負責監督安全飲水工程、負責某一條公路養護等。
陽壩村始終堅持群眾的事群眾自己辦。進一步強化村民自治,成立了公路養護協會、自來水管護協會、紅白理事會、農家樂自管會等自治協會,把村級基礎設施管理、民風民俗、文化活動等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真正做到群眾的事自己做主,極大激發了群眾參與村務管理的熱情,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精準施策到人
脫貧攻堅工作要群眾滿意、見到成效,必須聚焦到戶、幫扶措施精準到人。陽壩村堅持把扶貧工作的重心放到“戶和人”上,做到措施因戶而定、幫扶因人執行,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精準識別促進公正公平。堅決清除不該評的“四類人員”和原來評定不準的,同時把信息公布到戶,做到家喻戶曉;新增貧困戶嚴格按照貧困戶評定標準,以“臨界對象”作為參照,比對申請對象后列為候選,分社召開評議大會聽取群眾意見,村支兩委召開專題會議評審后上報,確保不漏評一戶。同時,對非貧困戶確有大病大災等特殊情況的,扶貧工作隊也按貧困戶標準進行一對一幫扶。
精準執行扶貧政策。嚴格按照每戶住房、飲水、產業具體情況精準落實政策。如危房改造,哪戶該享受C級、哪戶該享受D級政策,嚴格對標政策條件,召開群眾會議一戶一戶評議,并且由大家監督政策執行,確保政策得到精準執行,讓老百姓心服口服。
幫扶措施精準。工作隊到戶與貧困戶商討制定幫扶措施,列入幫扶責任人任務清單,為貧困戶整戶脫貧制定詳盡規劃,根據貧困戶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分別落實就醫、就學、就業措施,真正實現“滴灌式”幫扶。貧困戶張禮偉一家7口人,夫妻兩人患病,兒子外出務工,兒媳在家帶小孩,缺勞動力因而未種地也未養殖。針對這種情況,駐村工作隊一一解決:聯系結對醫院和醫生,幫助申領慢性病卡,報銷后醫療支出仍高的話實施臨時救助和社會捐助;對小孩實施教育資助;將撂荒的6畝土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當地龍頭企業,并為其兒媳在當地企業謀得一份短工解決就業問題。
多舉措扶志
扶貧先扶志。陽壩村始終堅持把解決貧困戶思想貧困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以開展“兩回兩講兩解”(干部回鄉、回訪,講政策、講變化,解民怨、解難題)活動為抓手,在宣講內容上注重“接地氣”,在群眾中發起“我想聽什么”活動,準確掌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結合宣講干部的專業優勢,提前策劃宣講內容,講群眾身邊的事、講群眾關心的事,講道德禮儀、講民俗新風,確保所講內容群眾喜聞樂見。
組織脫貧戶分享自己勤勞致富的故事和心路歷程,讓貧困戶樹立“勤勞致富光榮,好吃懶做可恥”“脫貧不能全靠幫,主要還得自己干”的脫貧主體意識。通過“正反”典型引導,建立帶頭脫貧“光榮榜”,對帶頭脫貧、率先脫貧的貧困戶予以獎勵表彰和宣傳,營造誰脫貧誰光榮的良好氛圍,徹底改變那種“窮不怕”“窮光榮”的心態;建立“貧困榜”,在村服中心對貧困戶進行公布,為每戶貧困戶制作牌子并懸掛在外墻,定期召開群眾會公布哪些戶已脫貧、哪些戶正在發展產業、哪些戶懶惰怠業。2017年,陽壩村組織干部累計103人次召開院壩會32次,開展道德大講堂等活動12次,累計2300人次受到教育,農民脫貧致富信心倍增,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endprint
除此之外,陽壩村還探索出讓貧困戶在工作中轉變觀念、在發展中解放思想的辦法,最大程度激發群眾生產熱情。實施有償救助,對享受了住房、醫療、教育等資助的貧困戶,根據享受政策的多少細化公共服務的任務,安排其參與公路養護、村服中心清潔衛生、垃圾運送等公共服務工作,讓他們在工作中找到獲得感,在勞動中獲得報酬,促進其思想轉變;建立產業發展競爭機制,讓貧困戶競相發展產業,以產業到戶資金為例,按養豬、牛、羊的數量分別予以補助,誰發展的產業多,就給誰的補助多,通過物質鼓勵,刺激農民發展產業。
夯基立柱產業旺
產業發展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所在,也是凝聚人心的有效途徑。陽壩村堅持因地制宜規劃產業、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全力抓好服務保障工作,走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成功之路。
堅持產業規劃先行,根據陽壩村區位條件、氣候土壤等實際情況,廣泛征求群眾意愿,確立了高山生態蔬菜、中藥材、煙葉+鄉村旅游的“3+1”農旅融合的產業發展思路。
立足自身高山生態、土家民俗等優勢,因地制宜引進龍頭企業到龍橋投資興業、鼓勵本地農戶成立合作社、培育種養殖大戶。
全力搞好協調服務工作。2017年先后組織了203名貧困群眾參加烹飪、駕駛、種植等技術培訓。同時,在法律服務、解決拖欠工資和收購款等方面全力維護農民利益。臻源紅豆杉公司拖欠農民紅豆杉收購款達60萬元,群眾意見很大,鄉黨委政府主動介入向群眾承諾解決期限,并協調紅豆杉公司及時兌現,受到了群眾好評。
探索建立與貧困戶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產權變股權、資金變股金的模式,鼓勵貧困戶以土地、金融扶貧貸款等入股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作價入股,并到企業務工,讓貧困戶既是老板可分紅、又是民工可創收。貧困戶劉學念與其它幾戶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貸款成立了農家樂,網上銷售、現場采摘、顧客用餐全部使用入股貧困戶的土特產,形成了股權一體、銷售一體、利益共享的穩固利益聯結機制。2017年,陽壩村引進龍頭企業4家,成立專業合作社9家,培育大戶8戶,新建農家樂30家,引進“網上村莊”推進“互聯網+”,產業覆蓋貧困戶89戶,占比80.9%,戶均增收1.6萬元;實現勞務輸出805人次,戶均增收1.5萬元。
在奉節縣,產業好、民風正、干勁足以成為陽壩村的特有標簽。龍橋鄉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隊在脫貧攻堅,通過系統思維、組合出拳成功實現了“考核倒數第一”和“貧困村”雙重摘帽。在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陽壩村將以新的姿態和風貌奔向幸福小康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