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義+侯倩
目前,我國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集中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集中在生態條件惡劣的地區。根據2016年底的數據,內蒙古自治區有3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約為56萬人,貧困發生率為4.1%。興安盟、赤峰、烏蘭察布和通遼是內蒙古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共有貧困人口46.4萬人,占全區82%。在返貧人口中,因病返貧占41%,是第一大致貧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消除絕對貧困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發展戰略的核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心系貧困群眾,多次對扶貧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如何有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的戰略部署,完成精準脫貧的目標,是擺在內蒙古全體干部群眾面前的重要課題。
綠富要同興:
生態扶貧是內蒙古精準扶貧的先行之策
內蒙古境內有五大沙漠、四大沙地,面積達60.92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總面積達40.78萬平方公里,是全國荒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生態惡化與貧困相伴相生,這些生態嚴重惡化的地區,也是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生態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是貧中之貧,這些地區的扶貧工作是難中之難。對于這些生態條件惡劣的地區,要堅決貫徹建設中國北方生態屏障的指示精神,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實施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修護等大型生態工程,在資金與項目的安排上向貧困地區傾斜,利用生態保護工程和生態補償的資金,解決當地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讓貧困百姓成為植樹治沙的工人、生態保護的護林隊員,通過創造生態就業崗位來戰勝貧困。
以庫布其為例: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位于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其中流動沙丘占61%,生活在這里的74萬沙區人民,世代飽受沙害之苦。農牧民過著靠天吃飯、繞著沙漠不斷遷移的生活。80年代,這里的植被覆蓋率僅有3%-5%,農牧民人均收入僅有300多元,庫布其也成為中國“沙漠”和“貧困”的代名詞。億利資源集團從1988年開始在庫布其治沙,先后組建232支民工聯隊,數千人持續植樹種草,通過大規模改良沙漠土地,讓沙漠逐漸變成綠洲。到2016年,庫布其地區沙塵天氣減少了95%,年降雨量大幅增加,生物多樣性恢復,人均年收入達到15354元,三分之一的沙漠被成功綠化。伴隨著生態環境改善,沙漠產業展現出勃勃生機,土地改良、甘草固氮、迎風坡造林讓生物多樣性恢復,通過“治沙+發電+種植+養殖+扶貧”的生態光伏產業,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放牧牛羊,實現了“光、熱、電、草、畜、禽”一體化發展,實現了“企業有效益、農民有收益、社會有公益”。30年來,庫布其綠色沙漠經濟創造了5000多億元的生態財富,累計帶動10多萬人徹底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產業潤民生:
產業扶貧是脫貧的根本之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內蒙古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產業基礎資源豐富。一方面,政府和企業共同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采取市場化方式和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到貧困地區開展資源開發、生態修復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按照市場需求,大力支持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農畜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等產業。大力扶持扶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脫貧模范,通過模范和標桿的示范作用,鼓勵民眾擺脫貧困。通過“企業+基地+農戶”、“致富能人+合作社+貧困戶”等方式,積極引導貧困戶入社、參股、合營項目、合建基地,通過土地托管、土地經營權入股、牲畜托養、生態補償等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特色產業發展成果,獲得長期穩定的勞動收益和資產收益。
2015年3月,赤峰市敖漢旗人民政府與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引導貧困群眾發展肉驢產業,打造毛驢特色畜牧業。雙方建立養驢扶貧基金,利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成立肉驢養殖專業合作社,并借助“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自我發展肉驢產業。2016年,牧業年度存欄達26.3萬頭,已發展成為敖漢旗養殖業第一大主導產業和脫貧產業。“十三五”期間,全旗計劃增加肉驢存欄20萬頭,到2020年達到40萬頭,1.2萬貧困人口可持續受益。
扶智并扶志:
這是精準扶貧防止返貧的長遠之策
內蒙古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態脆弱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交通閉塞,文化水平落后。這些地區的貧困戶文化水平不高,技能缺乏,對自身脫貧缺乏足夠的智力支撐。因此,扶智并扶志,這是精準扶貧防止返貧的長遠之策。貧困人口自身的素質、身體狀況的改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產技術的培訓等人力資源方面的開發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
內蒙古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幫助農村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讓貧困地區的兒童與非貧困地區甚至是城市的兒童享受基礎設施與師資力量大致相當的待遇,鼓勵并切實支持各類社會團體和企業到貧困地區興辦教育,重點加大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積極定向培養業務能力過硬、專業素質優秀,同時愿意留在草原的教師,充實到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另一方面要推動促進城市教師對口支援,形成城鄉教師合理流動的長效機制,同時還要針對貧困地區學生升學、助學金標準以及就業等方面給予實實在在的傾斜。只有讓貧困地區的群眾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子女立志改變貧困面貌,才能從根本上醫治“貧困病”。
如果精神上缺乏擺脫貧困的信心與決心,就很難戰勝貧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貧困現狀本身更加可怕。消極等待、安于現狀、好逸惡勞、聽天由命,都是戰勝貧困所必須克服的消極思想。只有激發出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變被動救濟為主動脫貧,提升自主脫貧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扶貧。因此,必須把教育扶貧工作作為精準扶貧、防止返貧的重要抓手,教育經費支出安排、師資力量配備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endprint
只有真正樹立起勞動致富光榮、消極懶惰可恥的良好社會風氣,才能形成人人想辦法、戶戶謀脫貧的喜人局面,讓扶貧工作事半功倍。
文化鼓干勁:
文化扶貧是精準脫貧的重要手段
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曾有許多游牧少數民族,留下輝煌的文化印跡。草原上雨雪風霜,兵戈戰亂頻繁,這里的人與自然搏斗,與貧困抗爭,鍛造出淳樸敦厚、真誠豪放的草原文化性格和不屈的草原牧民品格。
內蒙古作為北方游牧文化的搖籃和草原文化的發祥地,開明豁達、開放融合、自然豪放的品格早已融入文化血脈,而這些文化基因,都是戰勝貧困的重要武器。
內蒙古自治區相繼出臺14個政策性文件,為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對文化事業投入更是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內蒙古自治區的文化產業進入健康發展快軌道,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39%提高到2016年的2.82%,這也為內蒙古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有力保證。
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提升,對于文化扶貧工作大有裨益。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中,巧妙地融入勤勞致富、追求富裕生活的正能量元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鼓舞擺脫貧窮的斗志與干勁,將極大地推動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群眾被動等靠要,則事倍功半;人人主動尋求脫貧,則事半功倍。一方面,充分挖掘呼麥、馬頭琴等文化遺產,讓亙古的旋律撥動當代人的心弦;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烏蘭牧騎等文化團隊的作用,通過培養一專多能的文藝隊員,走進草原深處、牧民家中,在臺上演出精彩的節目,走下舞臺還能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資金用到位:
用好扶貧資金是精準脫貧的重要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財政用于扶貧的資金顯著增加。據統計,2016年全區一般性公共預算支出4526.3億元,較上年增加6.4%,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到2979.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5.8%,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增長了22.8%。如何管好、用好這些資金,使其發揮最大的效能,是扶貧出成果、見實效的重要保證。
首先,要統籌整合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貧困縣用于扶貧的資金共計幾十項,但由于使用條件限制,存在著扶貧資金花不出去的問題,造成了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費的問題。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提出優化財政涉農資金供給機制,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保障貧困縣集中資源打贏脫貧攻堅戰,允許統籌整合、捆綁使用扶貧資金。貧困縣要積極抓住政策利好,把扶貧資金整合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二,用財政專項資金作為杠桿,采取政府增信、購買服務等方式,充分撬動社會資本在脫貧攻堅中的力量,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扶貧開發。要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方法靈活、管理高效、執行力強等優勢,與民企簽訂扶貧責任狀,形成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戶市場化參與,合力脫貧致富。積極引導和鼓勵多樣化的社會資本扶貧方式,如電商扶貧、公益互聯網眾籌等。努力探索“政府+企業+農戶”“政府+合作社+農戶”等利益協作機制,通過合作社、租賃等多種合作形式,實現土地流轉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盤活農村閑置資產。
第三,要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據統計,約有13萬個社會組織在我國民族地區開展工作,這些組織活躍在教育、環保、醫療、婦女兒童保護等領域,在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要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扶貧項目與服務產品,建立社會組織扶貧的高效運作機制。首先,要制定民族地區政府購買扶貧服務方面的規章制度,明晰項目及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權責關系和具體操作程序,通過立法來避免政府干預過多或扶貧責任缺失。其次,要在民族地區貧困對象識別、扶貧方案設計、扶貧項目開展、扶貧績效評估等環節中,實施社會組織介入的精準對接。各級政府要讓社會組織的專業服務延伸至鄉鎮、村寨,以項目為載體,搭建社區支持網絡,激發少數民族群眾自主脫貧的意識,鼓勵草根社團自助互助、創業致富。
最后,要加大金融扶貧資金的支持力度。要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全面支持。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長期、低成本的資金用于脫貧攻堅。設立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優惠的利率。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與此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因貸返貧的現象,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因貸返貧。
總之,堅定不移地實施綠富同興、政企合作、普惠全民的脫貧攻堅,是中華文明建設歷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件大事,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一件大事,對我國西部經濟發展具有直接帶動作用,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