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亭亭
摘 要:教育缺乏創新是我國教育系統所面臨的一個長期和根本問題。教師在對創新和創造的關系以及創新的條件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應努力探索基于群體多樣性和個體知覺成本的創新教育模式。在群體層面,應允許和鼓勵多樣性的存在,為創新行為的出現提供土壤;在個體層面,應努力提高個體對于創造行為的知覺收益/成本比。
關鍵詞:創新教育;模式;群體多樣性;知覺成本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8-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07
一、引言
教育缺乏創新性是我國教育系統面臨的一個長期和根本性的問題。當前,伴隨著新一代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我們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創新型人才儲備的挑戰。
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前,缺少創新就意味著再一次被落下。這種危機意識已經反映到國家的決策層中。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我國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參與。以往國內外研究者雖然曾就創新教育的方方面面進行過深入論述[1-4],但總體效果不佳。關于創新的實質、創新與創造的關系、創新的條件等問題都還有待厘清?;诖?,本文擬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基于群體多樣性和行為經濟學中的知覺成本理論,分析創新行為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心理社會機制,為創新教育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并試圖提出一種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二、創新的實質及條件
(一) 創新與創造
所謂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1,2]。創新的核心過程是創造,而當這個創造過程的最終產品在某些方面表現出新異性和價值性時,則這種創造過程被賦予創新的意義。因而,創新是基于結果而對某些創造過程的一種評價。但創造本身所追求的并不是新。創造有其現實性和生存性[2],也就是說,創造首先是在個體特定需要的驅動之下而自發或有意識地完成某種行為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造過程是在特定條件之下的一種必須行為。創造過程的首要驅動因素是生存,而不是新穎。
(二) 創新與群體多樣性
創新的定義決定了其對群體多樣性的要求?!耙粋€群體,如果其成員在賴以定義其社會身份的某種屬性上是彼此不同的,就是一個多樣性群體[5]?!币罁y計學原理,在自然的不受干預的狀態下,群體中個體的行為具有隨機性或多樣性。在面臨相似的問題或是情境時,每個個體基于自身需要滿足之下所從事的行為因個體自身條件(生物學特質、出生和成長背景、家庭環境、性格特點、思維方式、所經歷的生活事件等)的不同會有所差異??梢灶A見,在所有的行為中,有一些可能是不同于常規的,也有一些相對于其他行為會更具價值性。換言之,創新行為出現了[3]。
(三)知覺成本與創新
那么從個體的角度來看,影響創新的因素有哪些呢?除了情境因素的激勵之外,最重要的是個體自身的特質因素,包括創造的能力、創造的意識、創造性的思維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就構成了一個個體的創造性人格。除了外界不能控制的遺傳生物特質之外,個體行為經驗中的知覺成本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根據理性行為理論,個體的行為決策會受到其成本——收益預期的影響。當收益預期超出成本預期,行為會被執行,反之,則會被抑制。這種成本和收益并不一定是經濟上的,它可能是心理上的,比如來自于權威的獎勵和懲罰,以及來自于同伴的羨慕和排斥等。而當一個人的某類行為多次收到積極或消極的后果時,他/她就會調整自己對于該行為的成本預期,或者說,外界的價值觀通過個體的知覺成本而內化到個體當中了,從而會影響他/她的行為決策[4]。積極的反饋會促進習慣的養成,而習慣的養成會進一步促進人格的塑造。
三、基于群體多樣性和個體知覺成本的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原則
(一)在教育情境中鼓勵/允許群體多樣性
1.教育目標的轉變
多樣化情境下的創新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從根本上調整教育的目標,從教書轉向育人,由傳授知識轉向塑造人格。具體地說,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不應簡單地把是否掌握特定的知識定為目標,而是要考慮學生的人格或能力在教育活動中是否得到了有益的發展,這些人格或能力是否有助于個體在現代社會中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轉變教育價值的功利化取向。
2.評價體系的多元化
伴隨教育目標轉變的應是教育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正確評估教育的價值和功效需要一個綜合全面的評價體系。舉例來說,學生完成一份作業或作品,在評價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知識、能力、情感,等等。另外,這個評價體系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素,即在進行教育教學評價時,不僅考慮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還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自身的縱向轉變。
3.降低群體內耗
多樣性/異質性群體的一個弊端就是群體內耗問題。如何有效地克服——至少是減小其危害是決定多樣性/異質性群體能否發揮效能的關鍵。教育者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處理,比如設立共同目標、增加溝通渠道、引入組間競爭機制等等。
4.實現機制——任務驅動的小組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不是統一地講授知識,而是在將學生分為若干異質性小組的基礎上,進行任務教學。因為每個小組的構成都是異質性的,小組成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問題,吸收彼此的優點,彌補自身不足。觀點的分歧也有助于對問題更為深入和全面地認識,從而提出更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而每一小組內部的共同目標又可以將異質的小組成員協同起來,讓彼此相互促進而不是增加損耗。endprint
(二)調整知覺成本/收益
在個體層面,增進創新教育的關鍵在于提升個體的創造性人格。個體人格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習慣的養成是關鍵。依據行為經濟學中的理性行為理論,個體是否會采取某種行為,取決于個體所知覺到的成本/收益比。在實際的教育情境中,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愿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知覺成本/收益比過高。因此,教育者要促進學生的創造性行為,關鍵在于降低其知覺成本,提高其知覺收益。從而使學生敢于且樂于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而,如果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果得到了積極評價的話,又會進一步增加其知覺收益/成本比,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會促使個體創造性習慣和人格的養成與塑造。
總之,創新的本質及其與創造行為的關系決定了一種完整的創新教育模式必須基于群體和個體兩重視角來創建。在群體層面應鼓勵和創造群體的多樣性,發揚其優勢、克服其弊端;在個體層面上則應通過多種手段降低個體對創造行為的知覺成本,增加知覺收益,使其敢于和樂于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促進創造性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徐輝. 創新教育的理論及其哲學、人類學基礎[J]. 教育研究,2001,1(11).
[2] 朱永新,楊樹兵. 創新教育論綱[J]. 教育研究,1999,8(10).
[3] De Dreu C.K.W.,Bechtoldt M.N., Nijstad B.A. Team personality diversity, group creativity,and innovativeness in organizational teams[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Diverse World (SUS. DIV). Retrieved November, 2013(5).
[4] Barron F., Harrington D.M.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1, 32(1):439-476.
[5] O'Reilly Iii C.A., Williams K.Y., Barsade S. Group demography and innovation: Does diversity help?[J]. 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 Teams, 1998(1):183-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