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東
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必經之路,既順應世界教育改革的總體發展趨勢,也是我國提升全民素質的迫切要求。
課程是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和保障,它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國家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功能,但是,在國家課程中部分核心素養難以落實。國家課程側重基礎和全面,強調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強調知識本位。學校的教科書還是主要的課程資源,它代表著一種通用的標準和示范意義,但對于教育的創新和個性發展有一定的束縛作用。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健康生活和實踐創新等方面較為薄弱;校本課程更注重活動,強調實踐與綜合,它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課的形式強調學生的體驗,加強社會參與,進一步健全學生人格,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因此需要開發校本課程資源,使兩者互相促進、和諧發展,協同共建多元化、立體化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于研究工作全過程。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集思廣益,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座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收集相關問題和實時資料,如校情概況、校風學風、學情分析、課堂實錄、校園文化,進而獲取關于課題研究的初始資料。對相關文獻進行查閱、整理以及研究,抓住“核心素養”“校本課程”等主題查閱國內外的資料、文獻、論文等相關信息,并對提取資料進行整理、編碼,緊跟相關課題的研究發展方向。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應有明確的目的,必須立足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發展性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前提,同時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活動規律,以確定學生的興趣點,從中總結出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的項目內容。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具體特點,選擇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物質的、精神的素材。根據學生的實際基礎和差異,校本課程應有所選擇,這就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當前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水平,并制訂相應的課程安排。作為課程資源,它包括文字資料、影音資料、風俗人情、文化典故、地理風貌、時事政治,甚至是突發事件、特異的人與事。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具有前瞻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校本課程要突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效。課程資源不能直接作為課程,它只能作為一種可能的選材。校本課程要根據國家的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確定校本課程的立足點,開展論證研究,通過實驗比較,檢驗校本課程在教學中的科學性、有效性、可行性。再通過修改、調整并在實踐中訂正完善,形成嚴謹、科學、操作性強的校本課程。
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都是一種重要的校本課程資源,核心素養的提出蘊涵著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研究的是學生的活動興趣。課堂教學將更多地關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特別是課程受教育對象的興趣和愛好及行為特點,明確方向,抓住關鍵,不斷探索,勇于實踐,著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進而制訂相應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要使學生嘗試多種學習方式,如接受的學習方式、探究的學習方式、邏輯的學習方式、體驗的學習方式、個體的學習方式、合作的學習方式等,并使學生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式。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能動地利用課程資源,而不是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揮。
校本課程以活動見長,組織學生參加競賽、手工制作、參觀、演講、討論、辯論等,讓學生直接參與課程的實施過程,展示學生的各種技能,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等,并請在有關領域有突出造就的人到學校講演,向學生展示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并共同探討各自的奮斗目標。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是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它指導著各級各類的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和出發點。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在現有的教育內容基礎上,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時制宜,創造性地發掘資源,使教育資源得到充實和優化,對于加強學科與學科的聯系,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加強學校生活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生的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正確處理好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發展學生素養的關系,可以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
編輯 趙 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