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順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行,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提高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視。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發揮自己能動性的一種主動學習,而不是跟著老師被動的接受知識被動學習。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更為突出。高中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依靠老師的講解和督促,而是需要學生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約束。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主學習;內涵;價值;培養
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浪潮下,我們越來越需要培養全面優秀的高素質人才。這也正是課改的主要目的所在,使教育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那種平日只會盲目的搞題海戰術的學生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再需要。只有那些敢學習,會學習的學生才是優秀的。一位學者曾說過“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及原因
在高中語文作文的教學中,由于長期強調高考至上的氛圍,高中語文教學在考核中也往往側重學生的應試成績。因此,就當下的高中語文教育而言,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寫作技巧,并且僅僅在特定的寫作模式下和框架下教導學生寫作。因此,對于許多學生而言,寫作不再是一種享受,而變成了一種折磨。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喪失,寫作內容也普遍較為空洞,甚至是千篇一律。
在其他方面的教學內容中,教師也往往只根據高考的要求進行。因此,語文教學中技巧盛行,一些老師甚至教導學生如何在讀不懂的情況下拿到高分。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在高考升學壓力下,學生所接觸的學習內容大多是較為死板的試卷要求,難以有機會參加語文實踐活動。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語文過分依賴高考,以高考為綱,難以發揮高中語文教學的獨立性。
二、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法是教育教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不是對學習形式的簡單描述,而是一種終極的教育策略。它不單單要求我們的學生通過主宰自己的學習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通過培養自主學習意識,讓自己的優秀潛能真正開發出來,從而實現自我價值、自我創新和自我發展。
三、自主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1.自主學習改變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表現為:教師負責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學生不明就里地被動參與,學生跟著老師的引導走,老師的水平直接決定學生的水平,學生的個性發展被抹殺,學生的主動性被壓制。而自主學習則要求學生更多的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老師從課堂的主宰,變成了課堂的指導者和引領者,讓學生主動擔當學習資源的組織者和設計者,最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和動手能力。
2.自主學習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以開展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堂為例,在該課堂上,先由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解決。然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閱讀,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和辯論獲得最后的結果。學生對最后結果的認知,比老師直接要求學生背標準答案印象更深刻。這一做法的好處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通過積極地思考和學習,把各種知識點牢牢記住,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
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學習語文應該是一個主動積極的過程,而非被動,被強迫去學習。自主學習離不開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營造一個活潑富有生機的課堂氣氛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首要條件,只有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語文學科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其中不乏許多富有趣味的知識“活水”,因而巧妙地引入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材料,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以猜字謎、對對子等具有趣味性的方式開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來。
2.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經常性的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可以將學生分成固定的一些組,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分組討論,然后由學生來提出問題,學生來解答問題,如果回答的全面,教師應該予以表揚,就算回答錯了,教師也應該鼓勵,讓學生適應這種模式的語文教學,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慢慢養成,這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也是非常有用的。
3.經常組織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極強的學科,所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該多組織一些活動來加強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高中語文的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組織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特點,抓住機會讓學生在其中得到鍛煉,例如,在每次上課之前給全班同學講一個故事,然后讓學生進行點評,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口才,還可在在上課開始的時候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平時可以多模擬一些場景,讓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不要局限于課堂的教學,可以開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也可以組織一些辯論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前提是做這些活動要與課本有關,不要脫離課本,否則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
4.將課堂延伸至課外,進行課外實踐
高中語文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鍛煉學生課外學習的自主積極性,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課外應多讀名篇,一方面可以沉淀智慧,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必讀課外書中有很多經典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學習,并安排學生每周寫一篇關于課外名篇的讀后感,或摘錄那些自認為優美經典的片段。如有的同學讀完《春江花月夜》后,在筆記本上摘錄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句子,并寫下了自己對時空和人生的一些思考。教師可以利用這篇優美的文章,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交流,讓學生體驗和欣賞文章的內在美。這樣不僅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量,也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五、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要讓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獨立的思考去獲得新的知識。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組織、巧妙引導、科學點撥,就一定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曉華.導向型自主學習的基本原理與教學策略[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朱萬喜.走向自主發展:中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思考與實踐[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