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翠宏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本文從情境引路,游戲激趣,實踐操作和課后應用四個方面來探索學生英語素養的養成之源在于英語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英語素養;英語教學;生活化;探索
英語的學習,主要在于吸收、積累語言和習得、積淀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積淀有兩個心理學前提:一個是主體的親歷性,學生主體必須真實參與言語過程;一個是環境的“真實性”,即為主體的“真實的”言語活動提供同樣“真實的”言語環境。因此,英語教師要設法營造“真實的”、“生活化”的言語情境進行英語教學。所謂“生活化”就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言語交際的場景和處所。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方式,讓英語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用生活理念構建英語教學大課堂,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能真正體現英語的實用性。
一、情境引路,讓英語走進生活,促學生整體理解英語
情景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景物、場景和環境,有時也包括人物、情節和矛盾沖突。然而,“景”并不獨指景物,喜怒哀樂也是人心中之一境界。所以,情景的第二層含義便是由景物、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情景教學,是置學生于真實語境中學習真實語言,是learn English而不是learn about English。既然學生要掌握并運用一種活生生的語言,教師就應該設計語言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能在歡樂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并積極參與言語實踐活動,最終達到學生不僅能聽會說而且能全面理解的教學效果。
譯林版牛津英語7年級上冊“Halloween”一課的編排上正值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萬圣節,老師可以上網搜索很多關于萬圣節的資料。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利用收集到的資料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引學生入境。如: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播放西方國家營造的慶祝萬圣節的氛圍的短片,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氛圍并漸入此景,教師再呈現本節課的主題“Celebrate Halloween”就水到渠成了。通過這樣讓學生置身于這種模擬的特定文化的情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參與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理解英語,從而養成一定的英語素養。
二、游戲激趣,讓英語融于生活,促學生快樂學習英語
英語課的內容有的比較枯燥抽象,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就常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將教學融于學生喜歡的游戲中,就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并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
采用游戲教學的方法寓教于樂,使學生學得輕松、自如,興趣盎然。所以它是一種積極的教學形式,可以促進學生樂學樂用英語。游戲教學還有更現實、更深遠的一方面,那就是它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教學,為學生平時的學習提供了競爭的機會,在給學生建立期望值的同時,通過勝敗的評比,激發他們取得成功的動機,從而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游戲教學為學生英語素養的養成提供了較好的實踐機會。
三、實踐操作,讓英語貼近生活,促學生主動探索英語
英語教學的過程,就是英語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過程。學生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欲望,但他們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的經歷,有些知識學起來感到吃力,這就需要我們盡量活化教材,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感到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有密切的聯系,對教學內容具有親切感,進而產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變被動吸取為主動探索。
譯林版牛津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關于指路和認路的話題,這個話題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困難,他們可能看不懂路線圖,有了路線圖也許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要化解這一難點,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進行操作,即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地理資源進行指路和認路活動是最為有效的途徑。如:可以設計周日去當地敬老院探望老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充當活動的組織者設計到達敬老院的路線圖,并用英語進行口、筆頭描述。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讓英語貼近了生活,同時,也可以碰撞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能力得到發展。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愉快的,學習熱情是高漲的,學習成果是明顯的。
四、課后應用,讓英語回歸生活,促學生積極使用英語
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各種適合學生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的課外活動,可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要積極主動為學生提供課后應用英語的平臺,促進學生積極使用英語,讓學生體驗應用英語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為學生英語素養的養成提供舞臺。
譯林版牛津英語7年級下冊“The ghost in the park”一文是以對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則故事,可以編排成課本劇,Millie 和 Amy 在聽到鬼叫聲時的一系列行為及恐懼表情,學生可以進行惟妙惟肖的演繹。他們可以用夸張的動作、表情和加入恐懼語調的語言把兩位女生怕鬼的神態一露無遺地展示出來。學生如果在表演時會把不同角色的聲調、動作表現細致生動;在改編的劇本中會增加自己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更鮮明,這就說明學生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對人物的性格作了準確的把握。那么,可以肯定學生已具備了基本把英語知識遷移至實際生活的能力,已具備了對生活的觀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說明學生的英語素養也逐漸養成了。
結語
學生英語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英語教師不斷地深入研究教材,善于思考,善用教學智慧,巧妙利用教材資源,把生活融入英語的教學活動中,盡量使英語教學生活化,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英語素養養成的源頭。這也是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在做中學、在學中用”的最好體現,生活化教學使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情景之中,不僅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而且為學生提供了用英語交流和做事的平臺。同時,學生還可以學會如何做人和與人合作,學會競爭,從而把創新精神、競爭意識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這對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參考文獻: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