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適時創設動態的、生活化的情景,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100
當前,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形象性、直觀性、交互性、智能性、信息容量大、聲文圖像并茂等特點,可產生用常規教學手段根本無法實現的效果。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適時創設動態的、生活化的情景,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創設動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幾何知識多是以抽象的圖形、符號為表現形式,小學生對抽象的圖形、符號往往不感興趣,課堂上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點,在幾何知識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讓“靜”的知識“動”起來,通過直觀的圖像、鮮艷的色彩、逼真的音響,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創設動態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幾何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運用信息技術演示小動物騎自行車比賽一幕(音樂伴奏),小熊騎的自行車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猴騎的自行車車輪是橢圓形的,狐貍騎的自行車車輪是三角形的,而小兔騎的自行車車輪是圓形的。一聲令下,小動物們樂滋滋地騎著各自設計的自行車出發了。只見小熊、小猴和狐貍的車子都顛得一上一下,學生見了哈哈大笑。而小兔騎在車上,平穩地前進。誰設計的自行車最合理呢?為什么?此時,學生思維異常活躍,爭著發表各自的意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生活情境,增強應用意識
生活中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態,我們是無法直接看出或讀出它的數學表現,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去分析。比如,市場經濟中的成本與利潤、股票與債券的計算;媒體中與人們生活相關的統計圖表、統計數字中所包含的信息,社會現象中人口增加的預測、環境狀況的分析都需要用數學知識,才能讓我們看懂客觀事物與現象。通過信息技術,以游戲形式呈現:
問題1: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校六年級10個班級將舉行象棋比賽,如果每兩個班級都進行一次比賽,問需要比賽多少場?
問題2: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校五年級幾個班級舉行象棋比賽,如果每兩個班級都進行一次比賽,他們共進行36場比賽,問五年級共有幾個班級?
在常見的數量關系“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學生不易理解。為此,筆者結合本班經常在數學課開展的口算練習和每天的1分鐘跳繩、仰臥起坐來幫助學生理解。
在數學課一開始開展3分鐘的口算練習。
師統計:你剛才做對了幾題?
師在黑板上寫下5個同學的題數。
師:這5位同學平均每分鐘分別做對了幾道?你平均每分鐘做對了幾題?
生計算。
師:說說你1分鐘跳繩幾個?生略
師:你1分鐘仰臥起坐能做幾個?生略
師:我們把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
三、輔助應用題教學,化難為易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有些題的情景比較簡單,數量關系比較明顯,只要通過教師的講解或通過一般教具演示、線段圖分析、投影等輔助教學,就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解題的方法。但有些應用題的情景及其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不易理解,使用上述教學手段較難把題中的情景呈現出來供學生觀察、分析和理解。對這類應用題,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容易多了。
例如,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由于運動的物體由過去的一個變成兩個,同時還涉及到物體運動的方向、地點、時間、結果等幾個因素,利用線段圖或演示一些教具進行教學,很難顯示出兩個物體同時進行不同速度的勻速直線運動,學生也無法感知到單位時間內兩個物體是如何運動的,這就阻礙了對題意的理解。這時,教師通過操作,屏幕上出現了一條筆直的公路表示“全程”,按鍵后又出現了兩輛汽車在公路的兩邊表示“相對而行的兩個物體”,點擊后兩輛汽車在隆隆聲中向前駛去表示“相對而行”,在兩輛汽車重合時,教師點擊后汽車剎住表示“相遇”,而兩輛汽車行過的路線可用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增強感知度。此時,不用教師多說,學生已經明白了諸如“相距”“相向”“相遇”“相對”“相反”“路程和”“速度和”等數學術語,從而理解了題意。
四、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教學內容中一些重點、難點,利用常規教學手段,靠教師的自制學具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是將圓分割成近似的長方形而推導出來,但要求等分的份數越多越接近于長方形,手工制作很難完成,而這一過程如運用信息技術就能輕而易舉地實現。屏幕上先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再將圓分別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把分成的每個小扇形互相穿插,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在此過程中,注重通過加亮閃動或加重色彩等方式,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分別閃爍比較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長方形的寬與圓的半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既突出了重點、難點,又使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省力。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只是一種手段、工具、形式,對教學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們只有適時、適度、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才能使之為我們動化教學內容、分化教學難點、強化教學主體服務,而不能濫用和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鎮鳳江小學 3258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