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玲
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世界將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些都是淺顯的道理,沒有人不懂。但是,現在有一些獨生子女缺少一種感恩的思想和心理。他們常常忘記了“生命需要感恩”的道理。他們總認為,許多事情都是應該擁有的,包括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老師嘔心瀝血的教導、旁人義不容辭的幫助等等。對此,我們應該結合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低年級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中的資源,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感恩活動,并把“感恩、知恩、報恩”活動分解、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讓低年級小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恩,在生活中實踐感恩。
一、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感恩意識
教師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平時,教師要求小學生做到的,必須首先自己做好。對于小學生表現出的關愛行為,應該不吝惜地說聲“謝謝”。小學生愛模仿,當我們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恩之心時,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地印象。說不定哪一天,他們會有類似的行為。在教育小學生“講文明、講禮貌”活動中,老師首先要對小學生有禮貌。當小學生問侯老師時,老師必須用親切的語氣回答:“小朋友們好!”遇見生人或參觀的學生家長,教師應熱情地與之交談、打招呼。這樣,無形之中為小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使他們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德育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一旦養成好的習慣,他們就會終身受益。
好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益處。我經常聽到班里的孩子自覺地使用禮貌用語。當“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好聽的話語成了孩子們的口頭語時,我心里真有一分由衷的快樂。
二、在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中融入感恩教育
1、在日常生活中開展感恩教育。在晨間談話時,我們應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我為爸媽做些什么?”“爸媽為我做什么”等話題,讓小同學們來分享為親人服務的快樂。談話目的是讓孩子明白這樣的道理,父母養育孩子不容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愛。這樣,促使孩子不斷地由“被愛”向“施愛”轉化。
2、在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我們要收集一些與感恩有關的傳統故事,如《烏鴉返哺》、《羊羔跪乳》、《袋鼠媽媽》等寓言以及歷代名人的感恩故事,讓孩子們進行討論,讓孩子們明白感恩的道理。其次,還要孩子們學唱一些如《世上只有媽媽好》、《父親》、《母親》等廣為傳唱的感恩歌曲,在特定的日子如父親節、母親節、老人節、教師節等,為特定的人如父母、老師等做一些令其感動的小事情。
3、在游戲中開展感恩教育。游戲是孩子的伙伴,孩子的一日生活除學習外都離不開游戲。教師在孩子們游戲中開展感恩教育,如在老鷹抓小雞游戲中,讓孩子認識并體會到,如不是雞媽媽拼命保護,雞寶寶就會被老鷹抓走。這樣開展感恩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創設一些活動情景,指導小學生用心理換位的方式積極參與感恩活動,體會父母呵護他們、養育他們的艱辛,從而學會關心身邊的人,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關心周圍的世界。
5、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主題式感恩活動,我們可以創設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去體驗、感受,如我給奶奶梳梳頭,我為爸爸洗洗腳,我替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掃掃地等,從而滲透感恩教育。
三、加強家校聯系,使感恩教育無處不在
洛克在《教育漫畫》中指出:“兒童舉止大半是模仿出來的”。成人在小孩子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學校的教育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小學生在家中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對待老人冷漠、自私甚至粗暴,他們能從小就關心別人、感激別人嗎?可是,現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資而忽視了對孩子感恩品德的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父母對老人的關心、照顧、尊重、孝順、家人之間的民主、平等、和諧以及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可見應該加強家校聯系,使家庭成為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沃土。在有意無意中,在家人的一言一行中,孩子們會看在眼里,慢慢地記在心里,印在腦海之中,我相信,很多人都被電視上一句“媽媽,我幫你洗洗腳”的廣告詞深深地感動了,可以說,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而家長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各種習慣與行為首先來源于家人。所以,孩子在得到幫助時,要真誠地說聲“謝謝”;還可以不時地擁抱自己的父母,感謝他們的付出,這些雖然看似不經意的事,但都充滿著孩子對家人的愛。在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地感受、接觸這些關心的話語、愛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在這樣的氛圍中不自覺地學會表達自己的愛與關心。
要讓孩子們學會感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悟自己的行為,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低年級小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校園的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是實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要途徑,既滲透在孩子游戲、學習、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中,又滲透在小學生之間以及于成人的各種交往過程之中。
總之,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只要從低年級學生抓起,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把學生培養成健康、活潑、勇敢、自信、知恩、感恩、報恩、有責任心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