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印象國樂》是中央民族樂團傾六年心血籌劃、三年時間磨煉,體現中國民族音樂厚重的文化歷史與創新的民族器樂非傳統表演劇目。這場創新的音樂劇目的成功面世與廣泛積極的傳播,是多方面的因素疊加與配合。在此,筆者通過觀賞音樂會、了解相關報道、查看相關紀錄片,著重分析了其劇目創新改革之處,與其傳播方式和觀眾接受的心理因素。
關鍵詞:印象國樂;創新;傳播;接受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91-01
陳洪先生在《國樂的定義》一文中指出:在閉關自守的時代,樂便是樂,無所謂中西;海禁開,“西樂”來,才有人給它起個稱號,叫做“中樂”,籍以區別于“西樂”;和用“中文”、“中畫”、“中醫”等名詞用以區別于“西方”、“西畫”、“西醫”等一樣……于是、“國文”、“國畫”、“國醫”、“國術”等名稱乃相繼出現,“中樂”也便改成了“國樂”。①每個民族都得有自己的根,在音樂領域便是國樂。《印象國樂》不僅顛覆了以往音樂會的演出形式,也在用其表現形式傳達民族情懷與民族意識,通過其傳播方式讓更多層次的觀眾欣賞民族的精粹,傳承音樂遺產與民族精神。
一、創新的劇目形式
《印象·國樂》以顛覆為關鍵詞,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姜瑩突破了傳統的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段落式的寫作模式,而是以戲劇串聯曲目的方式呈現演出。各位演奏家們極具感染力的演奏,讓整場演出充滿東方元素,中國民族美學和民樂文化被發揮到淋漓盡致。②最為獨特的環節是在音樂會上,在劇目開場時,指揮家一段情真意切的致謝詞是為拉開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帷幕而奏響的序曲,全場上百位演奏家、藝術家的鞠躬致敬更是向延續了千年的中華民族音樂的一次敬禮。演奏家們直面觀眾,講述自己的音樂人生,以真實細膩的口吻和感觸撥動觀眾心底的樂聲。此次《印象·國樂》的創作,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姜瑩傾盡全力,她突破了傳統民族管弦樂音樂會段落式的寫作模式,以戲劇串聯的曲目方式,從頭至尾一氣呵成,猶如詩篇,宏偉壯麗。整臺音樂會主題鮮明、旋律優美動聽,貫穿始終。在音樂會上,演奏家直面觀眾,講述自己的音樂人生,和觀眾一起對自身的精神歷程重新評估,從而完成一個人的精神復明。
談到《印象·國樂》的創作思路時,總導演、總編劇王潮歌說:“音樂是與人通情、通性的一種實際存在。真正的音樂不存于你的耳膜上,它只存在于你心靈的那絲飄緲之間。近距離聆聽民族音樂,你聽到指尖在琴弦上劃過,你聽到琴板和你心靈共振,你真的會相信有一種語言叫國樂,有一種生命叫國樂,有一種力量叫國樂。音樂是人格象征,而當你有機會近距離凝視那些演奏者,和他們交談,你能感受到他們平凡外表中的不平凡,你會相信有一種淡定叫國樂,有一種良心叫國樂,有一種信仰叫國樂。”在這場磅礴澎湃的音樂會中,最值得感動的是其中演奏的樂器都是根據敦煌壁畫復制而成的。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中,珍藏著西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時期的音樂盛況,樂器圖像達6000多件,品種有70多種,打擊、吹奏、彈撥、拉弦四大類樂器俱全,堪稱人類文明史上樂器薈萃的寶庫。而這場音樂會的創作初衷,是對國樂滿懷深深愛戀的中央民族音樂團團長席強,為了實現其策劃創作一臺以敦煌壁畫上的復原樂器為核心的大型專場音樂會的愿望。除了樂器與音樂旋律有著濃厚的民族氣息,在服裝和舞美設計上,都采用了對撞的色彩,著重突出了中國傳統水墨畫、山水畫的風格,這也是此次音樂會的一大亮點。
在首演前一小時,樂師們就在既定位置上坐好,配合著古老樂器的介紹,投入地演奏著《印象國樂》的主旋律,透過水墨的紗幔,樂師們唯美優雅演奏,隱約響起的主旋之聲,觀眾已經在不經意間被國樂所感染,一段感人至深的道白,伴隨著立體情節的畫面,拉開了方畫卷絢麗的篇章,這樣的方式也在處處體現這這場音樂會的創新不同之處。
二、打破單一的傳播模式
傳統保守的傳播方式與信息化時代科技影視宣傳模式并行。在以往音樂會的后期宣傳中,除卻大型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音樂會,會有新聞發布會這種實時的大平臺傳播外,一般的劇目都以新聞采訪、海報宣傳、重要網站平臺發布公告的形式來廣而告之,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與條件,傳播手段越來越多的向信息化媒介靠攏,《印象國樂》也不例外。由于這場革新化的音樂劇目,所包含的不僅有民族吶喊式的中華民族音樂復興大主張,還有對敦煌壁畫樂器復現的檢閱,類似于此,上升到民族國家的概念,因此一個宣傳力度大、強度高的傳播方式是必須的。而對于這場從內到外都改革一新音樂劇目來說,單一的新聞發布會及其他傳統傳播方式都體現不出它的價值與意愿。網站、微博、微信、騰訊等社交工具的使用在這個時代已不足為奇,所以觀眾會在更多這樣的信息發布平臺上獲知關于這場劇目的信息,當然所獲得的關注也是可觀的。在這一次傳播方式中,最令人感到意外且驚喜的是,會以參加綜藝節目來引起更熱的議論與更多聚焦。一般嚴肅高尚的音樂會是不會用這種相對“嘩眾取寵”的方式來吸引關注的,但是不得不說,《印象國樂》的綜藝節目錄制不但沒有引起大眾對于國樂這個嚴肅主題的反感與排斥,或者說對于這種方式的抨擊,反而引起了當下最求未來感、時尚新鮮的年輕人的關注。無論怎樣的宣傳方式,最后都以大眾輿論為最終評價。所以在綜藝節目中這場劇目的價值精神的釋放與引導,無疑都為《印象國樂》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三、觀眾接受心理
無論是《印象國樂》的目標主體還是最終的觀賞人群,都是一致的。面向全體中華民族的子孫,傳遞民族情懷與意識,傳達國樂精神與意境,表達樂師情感與訴求。在《印象國樂》中,歲感人至深的不是音樂主旋律的動聽與主創人員的艱辛創作,而是向整個民族的吶喊,復興民族音樂精粹的強烈意愿。在逐漸西化現代化的音樂意識形態下,我們亟待了解的不是世界音樂的發展歷程與知識技巧,而是屬于中華民族根基的民族音樂,應該重新舉起發展的旗幟向復興之路進發。在這個民族意愿的呼喊下,關注《印象國樂》或者觀賞音樂會的觀眾都是對中華民族有歸屬感、強烈的責任感與傳承意識的民眾,他們都期待民族音樂的再次起航,讓世界驚艷,流傳萬代。在這場音樂劇目里,策劃導演的核心之一是著名實景演出導演王潮歌,與一個在新興領域風生水起的創意導演合作,對于整個中央民族樂團的主創人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與改變,更不用說普通的觀眾了。首次演出這場劇目的除了樂師們,還有許多件復制于敦煌石窟壁畫的樂器,有與現代傳承樂器相似的,還有從未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完美的造型復制和音樂盛況復現都是這次音樂會引人注目的部分。所以出于對創新的演出形式的矚目,對傳統音樂的喜愛與對其復興的期待,許多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無論是有欣賞概念和傳承意識的成年人,還是僅僅覺得新奇的未成年人都欣然往之。
四、結語
來自敦煌壁畫上的千年古音,仿佛從亙古的大漠沙丘上隨著風沙飄來的悠揚旋律。又似一種呢喃,訴說著千年前音樂綻放的光景,規勸后人珍視這動人柔軟的樂音,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凝聚民族魂魄與氣節,使之屹立巔峰,流芳百世。作為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后人,不論是國樂或是其他民族精髓,傳承發揚是我們肩上不可輕視的責任與義務。即使在當今世界,中國音樂的發展之路有些許崎嶇,受到方方面面的沖擊與壓力,但是作為我們民族音樂根基的國樂,有著阻擋千年風沙的定力,與堅強不可摧的民族氣勢,帶領著中華民族子孫,走向復興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將上下而求索,因為有一種愛叫國樂,有一種力量叫國樂,有一種語言叫國樂,有一種時間叫國樂,有一種生命叫國樂,有一種信仰叫國樂。
注釋:
①戴敏.中國近代新國樂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②李澄.《印象·國樂》獲贊真正“好聲音”[DB/OL].北京晨報,2013-8-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