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鵬
《語文課程標準》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視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在總目標中也特別強調要“注重情感體驗”。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追尋真正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也正是當前語文教師的傾心追求。以下就是本人自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幾點做法。
一、提升素養、道技結合——借師情體驗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這就是說,我們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我們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審美水平要高于學生,我們應起到向導作用,并使教學流程變得流暢,學生感情得以升華。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我們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有良好的情感修養,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情感受特定的情境影響,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還能感染別人,形成潛移默化的“情感流”。只有當我們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學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未成曲調、先有基情——在課前定調
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凡選入語文課文的多數文章,文質兼美。有些課文,可以在課前談話時即可營造與文本相符的情感氛圍和基調。在上《慈母情深》一文時的課前談話里,我以送禮物的形式,配樂朗誦了冰心老人的詩歌《紙船——寄母親》。讓學生在一開始就能初步感受到那一份濃濃的人間真情。在這樣的氛圍里,讓他們經歷一次心靈旅行。
三、沿波討源、批文入情——從文本悟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用形象作詞,用感情譜曲,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引領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沿波討源、批文入情”就是說我們要引領學生深入閱讀,充分思考,將文本心靈化,體會作品中的感情。
1、潛心涵泳、自讀自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倡導要“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也就是說,我們在課堂上要讓學生通過誦讀咀嚼和反復涵泳而獲得獨特感受。因為對學生而言,“唯有多讀書,才有真感受”。
《慈母情深》一文就節選自梁曉聲先生的作品《母親》,是人教版課本第九冊第六單元第2篇課文。課文以平凡、辛勞、貧寒的母親支持我讀書這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現出一種的深沉的母愛。在上這篇課文時,在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我采用批注式閱讀方法,花了近6分鐘時間,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最讓他們感動的詞句,讀一讀,并在旁邊寫下他們的感受。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閱讀過程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
2、推敲字詞、挖掘體驗。推敲詞句,是體驗感悟的有效策略。只有在對詞句的品評中,才能體味其中的意蘊,體驗其中的情味。我在教學《畫家與牧童》,引導學生品味“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時:①說說,什么叫“濃墨涂抹”,什么叫“輕筆細描”?②讀讀這段文字,體會體會,怎樣才能叫“濃墨涂抹”?怎樣才能叫“輕筆細描”?③課件播放畫畫時“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的錄象,讓學生直觀感受這兩個詞的意思。通過引導學生品評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詞的分寸,體會到其中的形象感,體驗到了其中蘊涵的情味。
3、巧用文本、多向感受。在具體的文本里,主旨的體現點往往是豐富的。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匯總適時利用這些信息,在多向多途徑地走進主旨中,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達到強化體驗的目的。在教學《慈母情深》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母親的那份深沉的愛,我就在學生每學完一句細節描寫母親的話時,再回頭讀一次“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促使學生在對人物的逐漸了解中,與文本及作者的情感共振。
4、補白填充、豐富體驗。我國傳統繪畫和古典詩歌中普遍運用“留白”的藝術。以產生“像外之像”和“言外之意”。 “踏花歸來馬蹄香”、“蛙聲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閱讀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老師可在知識銜接處,或講授高潮時,或提出問題之初,或結論得出之后,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咀嚼,或反復品味??
在教學《慈母情深》時,我設計了補白。在學完句子“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后,我充滿感情,緩緩地敘道:“看著我的母親緩緩地直起背來,看我的母親慢慢地轉過身來,看著我的母親那褐色的口罩上方那對眼神疲憊的眼睛??此刻的我的心還能平靜嗎?看著母親,我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讓學生進行練說,在補白中走進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
5、誦讀作品、體味情感。朱自清說過:誦讀文本要求學生把“寫在紙上的語言變成活的語氣”。學生體驗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之時,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達到“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程度。我幾乎在所有的課堂中,都精心指導朗讀,以表現出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程度。
6、聯系生活、拓展體驗。美國教育家華特曾說過:“要使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高屋建瓴式的聲音。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就是要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抵達作者的心靈。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課堂上,濃濃情感就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橋,我們惟有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素養,激勵鼓舞學生,不斷與學生情感撞擊,用心靈對話,才能引領學生共同體驗那一種“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幸福感;才能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
參考文獻
[1] 李桂禎.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0(3):25+34.
[2] 劉東泉.注重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3(3):58.
[3] 張敏.注重情感體驗 提升閱讀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40):258-2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