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榮+蘇成元
摘要:本文歸因,及對策的展示,重點闡述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意識,怎樣形成多元化估算策略就估算在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問題的呈現(xiàn),問題的,以及教師多元化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及意義。
關鍵詞:問題呈現(xiàn);歸因;對策;估算意識;策略;評價
估算教學是一種快捷的、非精確的運算。其應用范圍相當?shù)膹V泛,大至國家經濟預算,小至柴米油鹽的采購。在今天和未來的生活中都是不可少或缺的知識、能力。
可是估算在實際教學和生活中,還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也沒有達到《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要求- - -“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shù)感,具有重要的價值”;還存在許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shù)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shù)感,具有重要的價值”。估算教學是一種快捷的、非精確的運算。
估算的應用范圍相當?shù)膹V泛,大至國家經濟預算,小至柴米油鹽的采購。可是估算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亟待商榷、解決。
一、問題呈現(xiàn)
1、估算概念模糊,以算代估。
(1)估算、估量混淆不清。估算是對計算的估計,而估量是對數(shù)量的估計,這兩者是不同的。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諸如:“估一估,一枚大頭針大約長多少”,“玩具店大約有70種玩具”,“說說學校操場長大約多少米?”有人認為也是估算,其實這是一種估量而不是估算。
(2)估算、筆算,界定不明。這源于學生簡單的認識:“只要問中有‘大約就用估算”;“題中有‘大約就不是估算”。這種定勢導致學生不能結合具體情境正確分析了。
如:三年級上冊第89頁:“小軍每分鐘大約走65米,他從家到學校大約要走8分鐘。他家距學校大約有多遠?”
三年級下冊課堂作業(yè):“一篇文章有4頁,每頁有28行,每行大約有26個字。這篇文章大約有多少個字?”
面對上面這樣的兩道題目,學生難以決斷也就在所難免了。
(3)以算代估,估算、精算本末倒置。如:二年級上冊第31頁估算,“3種生活用品分別是28元,43元,24元,問:100元夠嗎?”很多學生就是把它們加起來進行精確的計算,28+43+24=95(元),然后說夠了。還有的學生不放心估算的結果,用精算反推估算,使估算失去意義。
2、估算策略不明。
(1)多元的估算方法和答案,讓學生不知所錯。如:二年級下冊第98頁,“第三、四周分別收入192和219個礦泉水瓶,兩周大約收了多少個?”
192+ 219≈200+ 220=420 192+219≈190 +220=410
192+ 219≈192+ 200=392 192+219≈190 +200 =390
192+219≈200 +200=400 192+219≈200+219=419
多元的取近似數(shù),產生多元的估算結果,讓一些學生心中充滿疑惑,模棱兩可了,不知道采用哪種策略更合適。
(2)找不準估算方法的切入點。如:四年級(下)冊第62頁例題,“已知4個小朋友去參觀博物館,車費、門票費一共用去26元,估算平均每人花去多少元?”
開始啟發(fā)學生時,有同學說:求平均數(shù)用除法去估算,可是這里用四舍五入法,30除以4又不能整除,取26為20吧,又不符合“四舍五入法”要求,取中間數(shù)25也不能整除??學生橫想豎想就是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切入點。就是想不到用乘法想除法結果,去確定估算的范圍(“6×4=24,7×4=28,每人6元多一些?!保?。
3、教師估算評價的主、客觀原因。估算有它自身的特點:估算策略多元化,估算的結果多元化,故教師評價也應多元化。那種,“你的估算準確”,“你的估算更好”的評價,容易讓學生心存疑惑,謹小慎微,不敢大膽估算了。
如:四年級(下)冊第44頁試一試:“包裝一個禮品盒用彩帶2.4米(每米0.85元),估算需要多少元?”學生展示了如下的幾種估算結果:
2.4×0.85≈2×1=2(元)
2.4×0.85≈2.5×1=2.5(元)
2.4×0.85≈2.4×1=2.4(元)
2.4×0.85≈2×0.9=1.8(元)??
面對這樣的結果,盡管老師都給予了肯定,可是就有學生不饒人,非要老師說我的方法好,我的結果更準,??面對七嘴八舌的孩子和老師的主觀原因,往往會導致估算評價有偏向性了。
二、問題歸因
1、學生對估算意識的淡薄。
(1)源于學生不能正確認識估算的實際意義。
估算實際上就是一種無需獲得精確結果的計算,是個體依據(jù)條件和有關知識,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推導等方式對事物的運算結果作出的一種大致的判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估算正逐漸被廣泛地運用在社會各個行業(yè)了,學生們沒意識到估算能力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社會成員一種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2)源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模糊,不能讓學生判斷是否要估算和如何估算。
例如:一箱果汁182元,要去商店買9箱果汁需要準備多少錢?這里沒有提“大約”,學生就感覺不到估算的意識。
實際上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遇到這類的問題很多,諸如:父母年末帶孩子上街買幾件羽絨襖,帶多少錢?買什么價錢的衣服?帶多少錢?花了多少錢?還有問孩子街上買吃花了多少錢?這些都是估算,可是很多孩子就是對此意識淡薄,不知道哪些需要估算。
2、估算策略多元化。估算的價值往往取決于估算結果的多元性,而估算策略又取決于估算的價值,這樣就導致估算策略的多樣性。endprint
估算策略多元化還取決于人的主觀因素。學生個性的差異,知識水平的不同,生活環(huán)境及家庭的異樣,都會導致估算策略多元化。
估算策略還受估算結果是否是一個具體的數(shù)值,還是一個范圍值的影響。估算結果難以把握,必然導致學生對估算策略的把握。
例如:學校組織六年級六個班同學看電影。東方影院能容納235人,希望影院能容納300人。六個班人數(shù)分別是45,43,42,48,46,45人,估一估應該去哪個影院看電影。
這道題目很多孩子進行估算時,都是考慮怎么去取近似數(shù)?又怎么去加?考慮怎么算更準確?卻很難以想象到利用求最小的估算值(40×6=240,240>235)這個策略解決去哪個影院。
3、教師估算評價標準簡單。由于估算受到具體的情境和估算者知識水平、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估算方法和結果就存在多元性。所以,教師還是拿別的運算評價標準去評價估算,就不全面、不合情了。
三、問題對策
1、培養(yǎng)估算意識。
(1)認識估算的數(shù)學意義和社會價值。結合數(shù)學應用,讓學生領悟估算在我們生活、工作中的價值,認識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明確估算為檢驗計算器、筆算結果提供一定依據(jù);懂得估算有利于事先來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可以檢驗由于操作失誤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提高工作準確性和效率。
(2)培養(yǎng)學生重視估算意識。教給學生估算方法,只要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卻不能形成學生估算的意識,所以,要把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教學融于日常的計算教學中,培養(yǎng)能自覺地運用估算方法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加以判斷。
譬如創(chuàng)設必要性現(xiàn)實問題,培養(yǎng)估算意識。如:創(chuàng)設小明一家吃飯買單情境,東坡肉44元、蝦55元、青菜15、三茹湯27、飯2元。買單時,小明他爸要他算一下大約多少元,讓小明感覺到估算的必要性。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估算習慣。通過現(xiàn)實生活來鼓勵學生估算,如:超市購物后估算購物款,并鼓勵他們以小日記的形式記錄;鼓勵學生解題前預算計算可能的結果;鼓勵學生嘗試根據(jù)問題需要運用不同估算的方法進行判斷結果的合理性。
2、形成合理的估算策略。由于估算教學不像四則運算那樣有“法”可依,往往出現(xiàn)忽視或弱化估算的現(xiàn)象。如:現(xiàn)實中估算試題少見蹤影;估算結果又難以定調。這些都對形成估算策略是個挑戰(zhàn)。怎么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多樣化的估算題,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嘗試和形成更多的估算策略,體會和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估算。
(1)選擇合適素材,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策略。教師要依據(jù)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錯誤,有針對性的科學地選擇、設計對應的練習,確定哪些題一定要在課堂上呈現(xiàn)或者需要反復地練習。有針對性地估算素材的選擇訓練,對學生的估算策略形成是非常有幫助的。
(2)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完善多元化的估算策略。估算教學多是滲透在別的數(shù)學知識點中達到學習、體驗的。因而,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合作、探討,展示估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估算的思維過程,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樣性,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交流中達成最符合實際的估算策略,提煉和完善的自己估算技能。
(3)教給學生多元化的估算策略。
①湊整法。湊整法就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計算中的數(shù)近似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的近似數(shù),再進行估算的方法。
如:四年級下冊44頁試一試:“包裝一個禮品盒,用彩帶2.4米(每米0.85元),估算需要多少元?”這就可以用湊整法進行估算,2.4×0.85≈2×1=2(元)。
②分割法。分割法就是對一個比較龐大或復雜的未知值,如:一個會場座位,一張報紙的字數(shù)等,進行合理分割或分類,先求出部分的結果,再進一步估算整體的答案。
如:四年級(上)冊第35頁,“估算體育場的人數(shù)”。可以把體育場的每個看臺大致分為6份,先大致求出一個看臺的人數(shù),再進一步推算出整個體育場的人數(shù)。
③取中法。取中法適合求一組上下波動不大或有較多相近的數(shù)的和。取中法要先觀察所求的這組數(shù)都趨近哪個數(shù),我們就把這個數(shù)看做趨近的中位數(shù),再用這個趨近的中位數(shù)乘個數(shù)即可。
如:四年級(上)冊第36頁,估算報亭10月上旬(206、201、204、205、198、196、198、195、203)營業(yè)額。找出每天的營業(yè)額中都趨近200元,用200×10估算就容易了。
④區(qū)間法。區(qū)間法也叫做“去尾、進一”法,就是把參與計算的兩個數(shù)分用“去尾法”和“進一法”取近似數(shù),產生了兩個估算結果,形成了一個精確數(shù)的區(qū)間、范圍,從而達到估算的目的。
區(qū)間法在小學階段應用非常廣泛。在購物、建設規(guī)劃、預測發(fā)展趨勢等方面,檢查四則運算的結果的大致范圍方面都有應用。
如:利用37×53計算結果的區(qū)間是1500- 2400可以判斷計算的范圍。
再如:四年級(下)冊第62頁例題,“4個小朋友去參觀博物館,車費、門票費一共用去26元,估算平均每人花去多少元?”教材上就明確介紹了尋找區(qū)間的方法:“6×4=24,7×4=28,每人6元多一些?!?/p>
⑤假設法。假設法就是將要估算的數(shù)假設為一個已知的值,放到原題中進行考察的一種估算方法。
如:四年級(下)冊第31頁第4題,“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分別為5㎝、8㎝,估計第三邊可能是幾厘米?”這里就可以根據(jù)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之差)與第三邊的關系,假設第三邊為最短邊,那至少要大于3㎝;第三邊為最長,那它至少要小于13㎝,即3㎝<第三邊<13㎝。再按此區(qū)間去假設一個數(shù)進行檢驗,就能得出估算的結果。
⑥替換法。替換法就是把某個數(shù)替換成能使計算結果得到整十、整百的數(shù)去進行估算。例如:26.2×4≈25×4=100。
⑦互補法。互補法就是把兩個數(shù)一個數(shù)往大里估,一個數(shù)往小里估;或者一個數(shù)估,一個數(shù)不估,盡量平衡近似數(shù)的誤差。
如:23×38≈20×40=800,23×98≈23×100=2300??
當然,估算沒有固定的方法和答案,不能哪種策略,只要行之有理,都要給予肯定。以上僅僅只是估算策略的一部分,涉及具體問題還是要區(qū)別對待的。
3、建立全面、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1)教師對學生的估算合理化的評價,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的肯定。它有利于學生的自我價值的建構,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地發(fā)展。
(2)教師評價要有正確的理念,不能簡單地把估算結果對否與精確值最接近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對于純算式的估算,估算結果只要落在區(qū)間內,就要視為合理;至于實際問題進行的恰當估算,只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個估算結果就是合理的。不可一概而論說誰對,誰更對,只要策略正確,符合情境需求就給予正確評價。
(3)教師要積極研讀估算相關教材的內容、大綱的目標、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估算水平,勇于直面學生估算的錯誤,正確理解學生估算的多元化,努力提升自己評價的水平,形成全面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綜上所述,正視目前估算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重視估算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數(shù)感,促使學生多元化估算策略的建構,教師形成多元化評價體系,這些都是我們估算教學本身應該關注的問題,更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目標需要。
參考文獻
[1] 馬生福. 小學數(shù)學估算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 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04):100-102+112.
[2] 藍琳琳. 小學估算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3] 趙強. 淺談小學數(shù)學估算教學中的誤區(qū)[J].中國校外教育,2016(07):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