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燕
摘 要:初中的語文教學內容繁多,這一年的語文學習與復習直接決定著學生的中考成績,抓住語文學科特征,培養語文能力是應對中考最有效的辦法。獲得良好的“語感”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意義重大,教師應在對學生的“語感”培養上下功夫,在語感的培養中提升課外閱讀效率、優化做題成效。語感培養應抓住朗讀、語言品味、整體感知等幾個方面進行有效嘗試。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語感培養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極強的學科,考查的是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對情感的探究。“語感”把握準了,無論是閱讀理解還是作文對學生來說,都不是那么難了。因此,在中考沖刺階段,初中的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在“語感”的培養上下功夫。
如何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一、回歸朗讀,讀中體悟
語感非先天所得,試想,一個從不接觸文本的人,如何獲得語感?語感的獲得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具有直覺性特征,是一種直覺感受,而此種感受最直接的獲得途徑便是朗讀。回想語文教學,自八年級以來,非詩歌或短文,一遇長篇文本,學生便很少再去朗讀了,多半采取默讀討論的方式學習,其實長篇文本中的長難句亦是需要在讀中把握的。
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很適合在讀中感悟,教師在引導讀之前應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對于其中艱澀難懂的句子,需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解讀。文中加點的語句其尖銳犀利可見一斑,在朗讀中應當把握好語氣節奏,讀出魯迅先生的嘲諷之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今的語文課堂確是“剖析講解”占領主要地位,抹殺了課本中多數文本本來的美感。初中的語文更應重視在朗讀中培養學生語感,用自身的語感收獲的理解是持久的,也是最可靠的。
二、含英咀華,品味語言
語感的獲得還需要閱讀者對文本反復揣摩、體味。很多學生到了初中,隨著閱讀速度的增加,不管是課內文本還是課外文本,往往一兩遍即可領略其大意要旨,但是問究細節、人物語言的深層含義則不知所措。品析要點應抓住關鍵語境,如九年級上的重點小說篇目《我的叔叔于勒》,一個手頭拮據的家庭,終于在二女兒的婚禮之后開始了去哲爾賽島的旅行,做著有朝一日見到“有錢”叔叔于勒的夢,終于“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可是在噩夢般地發現了于勒的悲慘境地后,面對同樣的海,全家人則感到“天邊遠處有一股紫色的陰影從海里升起來”。其實海仍舊是那片海,之所以產生這么大的反差,全由人物心境決定,正是這樣的描寫,烘托出一家人截然相反的心境,從而展現了人性的自私。兩處細微的環境描寫在整篇小說中所占篇幅很小,但作者之所以在不經意中加以描寫,全由不同心境造成,正是心境的不同,造成了語境的各異。抓住類似的關鍵語境,幫助學生聯系人物心境展開思索,是一條有效的語言品析路徑。品味語言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展開也是不錯的選擇,如展現父愛母愛的文本,可以看看作者是怎樣選材敘事的,是如何從生活小事中擷取有意義的浪花進行描寫的,較之于學生陳舊的選材有何優勢,引導學生思考其寫法、構思,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豐富素材、完善習作,讓他們能夠在習作中提升語感。
三、關注整體,收獲感悟
語感的整體性特征決定了語感的養成需要對語感材料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因此,對一篇文本的把握除了讀、析之外,還要關注整合,在對整體的把握中把握主旨要義,探究作者情感。引導學生的整體感知,讓學生學會整體感知是初中語文教師應關注的教學要點。可以借助名人評價幫助學生感知文本。如九年級下的《鄉愁》一詩,可謂鄉愁詩的經典詩作,但對初中學生來說,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很難領悟詩中情感。不妨借助名人的點評,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如李元洛在《新詩鑒賞詞典》中對《鄉愁》的評價“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借助此評價,出示“回憶曲的柔美和哀傷如何體現,海外游子對何深情,如何眷戀”等主問題,繼而從全局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把握方能更有效。
總之,語感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具體情境,抓住文本特征展開,讀出精髓,品出要點,領悟全局。在不斷地品讀中形成的語感是穩定的、持久的,也是語文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保證,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面對升學才能應對自如,才能在今后的歲月里為自主閱讀與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國榮.教材解讀:應首先注重教學內容的確定[J].江蘇教育,2008(9).
[3]朱綬青.淺談“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情感熏陶和培養[J].初中教學研究,2009(11).
編輯 曾彥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