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紅
摘 要: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作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既是對一節課的總結,也是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一個了解。針對新課程標準視覺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形式進行闡述。希望能夠更科學合理地設計化學作業形式,從而提高初中化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標;化學;作業設計
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初中化學作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宗旨,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正面地、積極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基本涵養。作業在課堂教學的作用體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巧妙地設計作業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化學作業應得到化學教師的高度關注。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化學作業的設計形式
(一)作業形式單一
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下,教師留作業通常十分保守,各科教師只會給學生留和本科目有關的作業,而且作業的形式單一,都是需要書寫的題目,缺乏創新。長此以往,學生對于作業是非常麻木的。
(二)作業總量超標
通常教師在留作業時都會給學生多留,為的就是讓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師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這往往對學生而言是非常痛苦的。通常學生的作業是課后的幾道習題,但教師往往會再留一些輔導書上面的題,造成學生作業的超負荷。
(三)作業難度偏大
教師在留作業時,往往對學生的期望過高,留的作業的難度系數就會偏高。學生在面對高難度的作業時,很容易產生消極抵抗的心理。而且初中正值青少年的叛逆期,留難度偏大的作業,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都會有嚴重的影響。例如教師在上完一節課時,留的作業并不是常規的作業而是具有拔高性質的偏難的作業,這種情況就會造成作業難度偏大,因為教師并沒有考慮到全體學生的特點。
這三點都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留作業時的情況,作業形式的單一,總量的超標和難度系數的偏大,都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種作業設計形式往往造成學生的知識能力強、動手實踐能力弱的特點。為了避免這種特點的形成,新課標對化學教學以及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其獨立思考,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二、新課程標準視覺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特點
(一)實踐性
不能讓學生只掌握文化知識,還得讓學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紙上談兵終究是不行的。要加強學生對于化學實驗的動手能力,而且很多的化學實驗是和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如為什么熱水壺中的水垢可以用食醋除去,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試,以便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人文性
新課標要求要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對學生有任何的歧視和非議。
(三)合作與探究性
學生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對于一些問題還是需要和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在面對新的知識時,是需要學生進行探究的。而在探究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未知的問題也是需要同學間進行合作的。
三、新課程標準視覺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形式
作業形式應體現靈活多樣性,傳統教學模式的作業設計形式往往都是書面的。那么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不同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問題。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在留作業時要留一些針對性強、對本節課有直觀影響的;對于一些表現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留一些綜合性的作業;對于好學生則可以留一些問答形式多變的題目,這是書面作業的設計形式。如教師在講原子的相對質量這一節時,給學生留作業時可以采用由簡到繁的作業形式。第一題可以求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第二題:求n個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第三題:由該原子和其他原子組成的一個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第一題可以用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來解決,第二題則不能這么簡單地解決,需要一些解題的步驟,第三題則更難,需要求出多個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這樣層層遞進地解決問題,讓學生對題目的認識也有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口頭表達作業形式,可以從口語和閱讀兩方面進行設計。在閱讀方面,多鼓勵學生閱讀材料和搜集有關知識進行閱讀;在口語方面則可以采用課堂上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自己站起來說。例如教師在講解燃燒和滅火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己查閱一些有關火是怎樣燃燒起來的、什么材料易燃、滅火工具都有哪些等的資料,然后組織成語言在下次課上進行表達。
探究性作業形式,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一大提升。往往學生都是理論大于實踐,理論學得很好,但實踐起來卻并不理想。那么,開展一些探究性的作業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教師在講常見的酸和堿這節課時,可以在課后給學生留作業,要求學生回家自己動手試著用醋把家里的水壺上的水垢去掉等一些常見的問題。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下的化學作業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靈活多樣的。化學教師要在新課標的帶領下,正確認識化學作業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正確的學習探究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何如濤.新課改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評價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學,2005(9):18-19.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