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轉
摘 要:教師以情激情,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要聯系實際,把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德育就會水到渠成,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情感;熏陶;潛移默化
政治課對于初中生來說,枯燥無味,但是認真總結一下方法,還是很有趣味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深入課本,聯系實際,比較現實,最終解決問題。
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學生在學習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讓藝術性滲透進政治教學中,政治教學成為綠葉,德育成為雨露,二者構成了孩子成長的世界,德育“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無聲”。
教材中有的講述了一個美好的故事,有的涉及優秀人物的品德事跡,我們就借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言為心聲”,學生在感受語言美,吸取知識的同時,也產生相應的道德體驗。比如,《小馬過河》這個寓言故事,學生對馬熟悉,但是面對不知深淺的小溪,面對各種各樣的說法,馬和學生應該怎樣做呢?“自古成功在嘗試”,體會到這個道理的同時,我們還要告訴學生,要尊重長輩、他人,他們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對我們的愛是真誠的,他們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德育就自然蘊含其中,學生無形之中會受到熏陶。
學生想象豐富,我們要抓住一些語句讓學生發揮想象,它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比如,講到孝順父母時,我們可以從課文中發現素材。比如,“懷念父母”,抓住“懷念”一詞,什么是懷念?我們經常懷念的對象有哪些?懷念就是對美好事物和人物的思念,而我們經常思念的人莫過于我們的母親。母親對我們的悉心照顧,給了我們生活的勇氣和力量;但她卻身患重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我”懷念母親,懷念有母親照顧的那段時間。我們抓住了“懷念”一詞,讓學生感悟到母愛的偉大,進而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孝順父母的意識。
在教學中,對關鍵詞句咬文嚼字,引導學生品味鑒賞,揣摩其中的德育內涵。比如,寓言故事《小壁虎借尾巴》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懂得說話要有禮貌,那么我們同學之間也應該像壁虎一樣,講文明、有禮貌。
思考文中的意思,而且必須通過讀落實。我們以情激情,在讀中感染學生。比如,我們教師還可以拓展延伸——在和平時期如何做一名英雄?和平時期的英雄是什么樣的?我們怎樣做就是一個勇敢的人?在政治教學中德育自然而然滲透其中。政治課中“德育滲透”是不留痕跡的,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不要做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結論由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而得出,會比先聽現成結論的學習效果好。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做好課堂筆記。筆記記憶法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之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須記筆記。同時,做筆記能充分調動耳、眼、手、心等器官協同工作,可以幫助學習。注意和老師的交流,目光交流、提問式交流、課后交流都可以促進學習。作業是提高思維能力、復習掌握知識、提高解題速度的途徑。“必須時常回復到所學的東西上而加以復習,牢固地記住所學會的東西,這比貪學新東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因此,往往考前的“臨時抱佛腳”是不起作用的,特別是對于初中課程,由于內容的豐富,更要重視平時的復習。課后復習不是一味地搞“題海戰術”。首先要做的是回顧本課聽了多少,記了多少,明白了多少。在聽課基礎上把所學內容回憶一遍。整理筆記,查漏補缺,系統掌握知識結構。
啟發學生思考、討論。最好結合有關案例引導學生明確道理,可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人大代表選舉時的場景。
比如,老師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某市法院工作報告未獲人大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人大代表的職責、權利等內容。
請學生閱讀情境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人大代表體現誰的意志?人大代表履行的職責從何而來?
學生共同探討:該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未獲人大通過,這在我國各級人大會議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其意義。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煉觀點有難度,教師應該做好引導工作,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最后老師歸納總結:我國取得的立法成就與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有了體現人民意志,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治國才能落到實處。
鉆研教材、把握文本,尋找德育的滲透點,教師在課堂上的調控、滲透能力取決于對教材的鉆研和解讀程度,還要求教師聯系社會實際,了解學生的興趣喜好,不能只做課本的傳聲筒,而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了解“文中是怎么說的”“它為什么這樣說”的境界。課堂互動是教師教學智慧與學生學習智慧的碰撞,把握學情,圍繞文本的價值取向生成德育滲透點。
老師要用飽滿的熱情去充盈課堂,用熱情的話語去感染學生,用語重心長的話語去引導學生;注意聆聽學生的心聲,滿足學生的需求,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營造積極的濃厚氛圍。在政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我們要把學生實際情況和新時期德育特點結合在一起,不斷把德育推向新的境地。
參考文獻:
[1]關鴻羽.教育就是培養習慣[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1.
編輯 常超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