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蘭
摘 要:新課改要求下,教育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變革,采取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增強學生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探究為題,著重分析了當下小學語文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策略
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起步階段接受的教育,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對于學生日后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拓展,導致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無法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本文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將注重探究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充分發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觀點,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培養。
一、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應注重基本思想
小學語文教育的最基本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并對文章進行簡單的理解,為日后學生積累和學習語文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識字、寫字、學詞,對漢語拼音進行有效掌握,是小學語文教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小學語文教育基本思想,教學方法必須以實現教學目標為根本出發點,這樣一來,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發展和進步。就以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書的內容來看,書中第一部分內容為“培養良好的習慣(一)”,主要涉及漢語拼音的認識和理解。當漢語拼音知識學習后,課文部分涉及《江南》《人有兩件寶》等課文,對這些課文的講解,是對前面基礎知識的鞏固。教師在講課時,要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探究
1.注重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面向現代化”是教學發展的基本目標,即堅持與時俱進,使教育事業符合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反過來,在進行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也應該注重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課文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教師通過講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印象,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左公柳》這篇課文時,通過播放視頻資料,學生看到視頻畫面出現的南方的依依柔柳與北方高大挺拔的柳樹這一對比,會對課文內容產生好奇。在教學閱讀課文《劉三姐》時,我將電影《劉三姐》中最為精彩的對歌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同時劉三姐的聰明伶俐,莫懷仁的狡詐,秀才的愚笨都不言喻了,老師也省掉許多口舌,學生的感受更深了。這是因為,小學生的心智發展不成熟,正處于“天真”期,動畫、卡通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可以更好地獲得教學效果。
2.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
新課改要求學校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將理論與實踐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利用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一來,可以使枯燥的語文知識變得活靈活現,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就拿小學語文的作文寫作來說,小學作文要對現實生活進行真實的反應,學生只有對知識有效地掌握,并將知識與實踐生活進行有機聯系,才能進行有效的表達。例如在講解《秋天》《我愛家鄉的楊梅》《體育課》等課文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感受身邊的環境。以《秋天》為例,課文中的秋天是一片豐收的景象,把學生的視線拉到現實中,發現我們身邊的豐收場景。對比身邊的環境,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知識。在教學《桂林山水甲天下》時,我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愛國之情,同時又引導學生注意當下時環境問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3.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意思是,教授學生知識,不如教授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自主學習,是讓學生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自主地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事先對課文進行預習。學生事先預習后,對課文知識會有所了解,這對于理解和掌握知識來說,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講到課文《貓》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了解貓的特點和特征,觀察貓的性格特點以及愛好,寫出觀察日記。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學生在觀察貓的過程中,增進近了與貓的情感,更好地了解了貓的特征,理解了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新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來說,意義重大。基于這一點,小學語文教育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積極自主地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魏本亞,尹遜才.小學語文課改十年的問題與反思:對話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J].語文建設,2011.
[2]熊廣平.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
[3]王林發,劉海濤.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
編輯 任 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