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教材分析】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組的專題是“故事長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在單元導語中已明確提出學習要求是“感受它的魅力,體會其中的道理,還要練習復述。”本課時教學內容《紀昌學射》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寓言。
本寓言講的是紀昌拜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工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東西”。紀昌一一照做。故事以生動的事例闡明了無論學什么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師的指點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三年級學過《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亡羊補牢》《南轅北轍》《驚弓之鳥》。他們對寓言已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紀昌學射》篇幅短小,生字不多,語言通俗易懂,對四年級學生自主閱讀的難度不大。
二、三年級學習的那四則寓言分別蘊含一個寓意,而此則寓言的寓意可從多角度進行體會。這對學生體會寓言中蘊含的寓意有了新難度與要求。在本組課文單元導語中明確提出“練習復述”這一學習要求,這是對學生進入第二學段后培養語文學習能力的其中一個新內容、新要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
紀昌學射、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理解故事內容。
3.練習復述《紀昌學射》。
過程與方法:
1.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見解。
2.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學習一門本領要練好基本功。
2.體會學習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師的指點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體會《紀昌學射》的寓意并練習復述。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導入,明確文體
同學們,我們進入第八組課文的學習,走進故事長廊,首先能讀到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
我們從篇幅短小的故事,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讀寓言《紀昌學射》,我們寫“昌”的時候要注意上窄下寬,要不然把紀昌這個人的名字改了,他就要冒火生氣啦!(出示“昌”與“冒”)
二、閱讀寓言,把握內容
1.初讀寓言,詞語正音:妻子 虱子 梭子;把握內容。
2.抓住課文關鍵語句是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之一。
三、多元解讀,體會寓意
紀昌學射,最終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你覺得他成功(板書: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請帶著這個問題再次認真默讀課文。
1.勤奮
(1)“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出示圖片及梭子織布小視頻)兩年,七百三十個日日夜夜,紀昌就這樣重復著做同一件事情。
(2)紀昌還勤學苦練什么本領呀?
“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他練就這一個本領據說又用了三年的時間。“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虱子比芝麻還小呢!古代的車輪可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車輪大得多呀!
(3)體會寓言特點
這其實是夸張的修辭手法。夸張,這是寓言故事的第二個特點。讓我們感覺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
(4)學習生字“刺”
①了解字義。
甲骨文是這樣寫■,像樹上的利刺。當“■”右邊加“刀”就是“刺”,篆文是這樣寫■。字本義是用于戳插的尖利刀鋒。
②老師范寫。
③學生練習。
2.堅持、認真、虛心
還有什么原因使他成功?
3.名師
紀昌這兩次練習眼力的內容是誰告訴他的呀?飛衛的話就值得相信嗎?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
飛衛就是熟練掌握射箭這一技能的名人啊!紀昌找到這樣的名人做老師。
咦,讀到這里,我就有個問題想不明白了。明明想跟飛衛學射箭,他卻要徒弟練眼力。這用意何在呢?
練眼力是學習射箭的——基礎、關鍵、基本功!
在生活中,你覺得要學好其他哪些本領,首先要練好什么基本功呢?
4.熱愛射箭(興趣)
其實,紀昌學射成功還有一個原因,只要你細心閱讀就會發現的! “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
四、練習復述,達到目標
這個寓言對我們很有啟發。請你們今晚把這則寓言告訴給爸爸媽媽。
【教學反思】
寓言《紀昌學射》詳細講述了紀昌兩次練眼力的過程。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教學:
一、凸顯實踐,注重讀中感悟
我帶領孩子層層深入地讀,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一讀,了解寓言主要內容。二讀,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與聯系自己的實際,體會紀昌那種堅持不懈、認真刻苦的品質。三讀,練習復述寓言。
二、滲透方法,貫穿課堂始終
我以復習導入,和學生一起回顧寓言的學法。我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基本功練習的重要性,提供句式進行訓練。讓學生聯系生活,使課堂回歸生活,體現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