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勝
摘 要:生本理念又稱為生本教育理念,通俗地來說就是以學生為主,一切從學生出發的教育理念。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發展而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教學本身應該從學生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因此,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生本理念進行相關的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本理念;途徑;措施
在新課程標準里面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有這樣的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不難發現,數學教學不再拘泥于過去的教學模式,而應充分而普遍地進行教學理念和模式的革新,這才符合當代的教學需求。而生本理念就是將學生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與當代教育的總體理念和訴求相符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本理念的充分應用,既適應了當代的教育要求,又是培養健全人才的一種有效方式。
一、營造平等課堂氛圍,鍛煉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當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忽略了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生本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應該重視獨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尊重并且積極開發小學生的潛質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需要一定的空間和措施來進行引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老師扮演的角色是知識的擁有者和真理的代表,那么獨立思考和探索就顯得難以實現。相反地,如果老師營造的是平等的數學氛圍,那么,數學的教學過程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思維也就變得更加活躍,從而主動地去思考問題。
比如,在五年級上冊課本中有“簡易方程”這一教學內容,其中有一個圖片例題是這樣的“媽媽的年齡是孩子的3倍,媽媽比孩子大24歲,求媽媽和孩子各幾歲”,在教學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首先要求限制解題方式必須是方程,很明顯,除了方程還有不一樣的解法,如果是善于培養學生思考意識和探索精神的老師,他的課堂一定會有學生發現倍數關系可以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媽媽的年紀是孩子的3倍,媽媽比孩子大24歲,24歲就可以視為是孩子年紀的2倍,那么24除以2就是孩子的年紀,媽媽的年紀也就可以隨之而出。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給學生樹立一種觀點:數學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思考和探索才是必備的品質。
二、傳遞良性競爭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自覺的學習意識
良好的競爭是促進成長的動力之一,也是一種積極的不愿落于人后的心態和追求。良好的競爭意識絕不是指強化或者變相強化考試分數的作用,而是在生本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更看重的是分數之外的良性競爭意識,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而不是那種“趕車”式的學習。從數學中老師傳遞給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也是學生從數學中可以獲得的終生受益的好處之一。
這里可以引用上面的解題方式,如果數學教學中灌輸給學生的就是考試分數代表學習成績的意識,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僵化,并且在學生的意識里面會形成一種分數競爭意識;但是,如果數學教學中老師表揚和鼓勵的是像上面提到的善于思考的學生,那么學生之間就會形成一種思考問題的競爭意識,他們比較的不是考試分數,而是誰的方法更好,誰的思維更清晰等。這樣的競爭意識更符合小學生發展階段的特性,既保護了他們活躍的思維,又有助于他們自覺自動地學習和思考。
三、優化數學訓練方式,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學習模式
數學離不開常規的訓練和學習,不論什么知識都需要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轉變。但是,就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訓練方式應該進行優化,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量”所帶來的高壓。小學生是一個興趣和特長都有待于開發的階段,這一時期的成長應該多姿多彩,而不是被一本又一本的作業給壓倒。因此,生本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應該注重其數學訓練方式的優化,尤其是課后數學訓練的優化,這樣才能將數學的運用更加深入,構建高效的學習模式。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課本中有“扇形統計圖”這一課,統計是一項極具操作性的知識,如果老師在課后布置作業,用的是大量課本上的習題,或者練習冊的內容,那么這些習題就會有著極大的相似性,數學訓練的效果其實是事倍功半的。因此,老師不妨優化這些習題,減少量,而更加注重習題的代表性和綜合性,也就是“精簡”習題。這樣,學生面對習題時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最大化的知識鞏固和溫習,而又不乏味枯燥。
總之,生本理念下的數學教學為的就是實現更好的教育,不僅僅表現在數學知識本身的掌握上面,更重要、更長遠的是應用這樣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更好地成長,其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
參考文獻:
[1]董榕顏.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生本理念的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5(6):58-59.
[2]張孝孝.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生本理念的相關應用[J].高考(綜合版),2016(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