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勇
摘 要: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其實就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誰的教育發展得好,誰就能形成人才的集團“厚勢”,從而在國際競爭中搶得“先手”,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因此,發展教育,為國家培養大量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能力;想象力
就人的素質而言,一個人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取決于思維能力的強弱。“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這早已被生活演成至理名言。所以,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作為教師,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走進文本,找準想象的“觸發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應當走進文本,找準想象的“觸發點”,據此設疑,讓學生放飛想象去探究,其具體做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疑激思,培養學生“創生型”想象力。根據想象的“觸發點”,設置一問,提出要求,讓學生在想象中去施展才華:或讓學生通過想象續寫故事情節;或讓學生通過想象去補充細節;或讓學生加上合理的想象,把詩歌改寫成散文。另外,編寫寓言、童話或者神話故事等,都是培養學生“創生型”想象的有效方法。學生在對想象中的情節創構中,想象力自然便會得到良好的培養與發展。
(二)大膽假設,培養學生“探究性”想象力。即對文章的某一內容故意作出大膽的反向假設,提出疑問,讓學生放飛想象去探究、去尋求合理答案。如《最后一課》,我讓學生探究:“如果不是處于亡國之際,小費朗士會轉變嗎?你作此結論的依據是什么?”在探究中,同學們從小弗朗士轉變的原因,想到了“大轉變的關鍵在于遇到適當的契機”;又從“人轉變的契機”,想到了身邊的一些頑皮、厭學的人,最后終于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不一定會轉變”——遇到契機則轉變,遇不到則不會變。至此,探究過程中的多重功效已顯露出來了,無需贅述。
總之,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是培養思維、開發智力的基礎。只有這個基礎打好了,培養思維能力才會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在初一階段,培養想象力便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這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尋找教材的最佳“發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一個古老的問題:“樹上原有10只鳥,打死一只,還剩幾只?”當然,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存在幾種可能性。而要探究這幾種可能性之類的問題,最有效的“武器”便是運用發散思維。它是指圍繞一個問題,盡可能地從不同的角度、方位或層面作發散性思考,以便全面、客觀、科學地探究事物的一種思維方法。實際上,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思維是否開闊、周密,其中一個重要標尺,就是看他(她)的發散思維能力如何。一個發散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學習文科往往會得心應手,輕松自如。筆者曾在這屆初中新生做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分析“某同學成績好的原因有哪些?”要求把自己想得到的理由都羅列出來。三分鐘后,最好的列出21條,差的列到四、五條便難以為繼。我特地把好的、差的都作了記載。此后的學習歷程證明:發散思維能力差的同學,果然成為學習語文的“特困戶”。這個三分鐘的實驗啟示我們:作為語文教師,不論是為了成績,還是為了發展思維,都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必須注意兩點:(1)注意發散角度的多維性,這是成功的關鍵。作為教師,要啟發學生打開思路,圍繞問題盡其所能地讓思維向四面八方“輻射”,“輻射”的角度愈多,范圍愈廣愈好。(2)要注意找到教材的最佳“發散點”。這最佳的“發散點”,往往處于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對內容的“興趣點”中,這“兩點”中易于發散的地方,就成為培養發散思維的最佳“發散點”。選擇這些地方進行訓練,可以使內容分析與思維培養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從而取得教學效果的最大“極值”。
三、淡化標準答案,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目前,我國教育的考試和評價方法都相當落后,尤其是語文的閱讀分析,答案唯一,評分尺度唯一,如同“新八股”。這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不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語文的閱讀,用的是活的語言、活的思想,怎能強求答案的“標準化”?對于閱讀分析,一般地說,只要學生能結合文章內容作具體分析,觀點有據,言之成理即可,這便是分析的基本原則。所以我們教師應當用鼓勵、欣賞的態度去對待學生的見解,要充分地肯定其中合理的地方,而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標準答案”去把它框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談得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由于事物的多種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與此相應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也往往不止一個,這就是我們提倡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理論依據。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合作探究”中表現得異常突出。一次,我教《愚公移山》時,讓學生探究:對于愚公、智叟的“愚”與“智”,你是怎么看的?你贊同愚公的做法嗎?討論中,意外地發現一個小組爭論得異常激烈。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小組形成了三種觀點:
甲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乙生:愚公實“愚”,“智叟”實“智”。
丙丁:愚公“智”中有“愚”,智叟“愚”中有“智”。
甲、乙二生觀點相左,難怪會爭執不下,我便讓他們向大家陳述理由。不料在陳述中引起同學陣陣掌聲!甲生從看問題的方法、對待困境的態度、作者的價值取向等三個方面,一一作了對比分析,很好地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如同“教參”給定的“標準答案”。而乙生的陳述則更為精彩。他把愚公之“愚”概括為“三性”:方案上的盲目性——毫無可行性而言;行為上的盲動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叫不自量力;思想觀念的封閉性——既不依靠政府,又不發動群眾,僅憑區區老弱便妄想移山,真的是愚不可及!談及智叟的“智”,他認為,與愚公的“不自量力”相比,至少智叟還有“自知之明”,他懂得遵循規律,順應自然,而不是像愚公那樣,去向自然叫板,破壞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這就是道家的“無為而不為”的境界。難道這不是大智慧嗎?出人意料的觀點,出奇制勝的理由,再加上精妙嚴密的語言表述,難怪學生要報以掌聲了。有生如此,足可慰懷了。至于丙、丁二生,已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不用贅述了。
始料不及的是,這次探究,竟讓學生把求異思維演繹到極致!如果教參編者指導了,該會修正編寫思路了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就應該讓學生像乙生這樣,不唯書,不唯師,敢于獨立思考,大膽求新、求異;而作為教師,也應淡化標準答案,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使學生發展思維,提高能力,增強素質。
綜上所述,要培養大量的、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發展到位了,創新便自然會“水到渠成”。因此,如何科學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便成為教育工作著力探索的永恒話題。“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學研究其實最有發言權的,便是第一線的教師。于是,筆者就此發表了自己的一點膚淺之見,以就教于同仁。若有疏繆,望不吝賜教;若或能覺得有些許新意,些許啟示,則甚感欣慰。
參考文獻:
[1]張中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7.
[2]馮飛.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文學教育(中),2012(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