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要:在新課改的規定下,明確的要求改善高中語文教學的模式,進而逐漸的改變教學的內涵。針對這一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高中語文創新教學的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方法;創新
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進行教學工作過程中不斷進行課堂的創新,充分利用課教學堂的時間,科學合理的安排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提高其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一、摒棄落后教育理念,更新教學觀念
首先,高中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尤其是教齡較為長久的教師,要以審視的目光直視和批判自己一直以來固守的教學手段,徹底摒棄“教師是主導”“教師是課堂的主體”等傳統的教育理念。要批判吸收傳統教學模式,摒棄不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陳舊的教育理念,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培養創新思維,更新教學觀念。筆者建議,語文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在課堂內外學習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其次,師生之間要構建一種平等、和諧、親近、友好的關系,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側重訓練并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并使之轉化為學生的個體語文素質。這種開放、自主的課堂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徹底解放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上,學生已不再是簡單的儲存器,而是一個個有強烈的表現欲望的個體;每個生命都充滿了活力,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體現出的是“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功”。
學生相互之間的關系是種良性的競爭關系,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學生主動參與,充滿了自信,這種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的互動與學生自學的能力,有利地活躍了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必修和選修的開設,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展的需要,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提供的課程中間,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這種人性化的的教學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滿足了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發展個性、走向自立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三、創新作業形式
在傳統的教學中,高中學生的語文作業大都是多多益善,學生往往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應付差事,無法保證作業的高質量,導致對學過的知識記憶不深刻,失去了布置作業的意義。作業是對之前所學內容的一個總結,也是復習的過程。教師巧妙地設計作業,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語文素養發展為主要任務,讓學生勤于寫作業,從作業中發現更多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設計作業時,要改變機械式的作業形式,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設計充滿趣味性的作業,充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學習了《云南冬天的樹林》一課后,了解了作者描述云南冬天的特點,讓學生想象北方的冬天與南方的冬天有什么區別,一片樹葉落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學習作者尊重自然,尊重和感受自然的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熟知的南方冬天寫一篇短文,并且課堂上說出自己寫這篇短文的意義,選取優秀的作文進行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設計不同的作業,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學習進度也不同,因此教師要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分配給學生,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例如,在學習了《聲聲慢》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背誦這首詩;說說詩中疊詞包含的情感思想和內涵,練習所學過的古詩,說出疊詞的修辭手法有哪些;比較《虞美人》與《聲聲慢》關于“愁”有什么區別。對于三個不同的問題,優生可以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并且擴展性地找出問題,對于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回答問題,使學生的作業形式不再呆板、枯燥。教育必須現代化、靈活多樣化才能進步。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現代社會計算機技術普遍推廣,多媒體逐漸成為現代教學中的工具,教師合理利用多媒體,促進教學的生動化、形象化、趣味性等不斷增加著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新課改中強調多媒體作為教學用具,有些教師錯誤的對多媒體技術理解,將它視為課堂不可缺少的東西,忘記了傳統課堂中使用的“粉筆”。粉筆在課堂中的作用永遠不容忽視,它是教師進行板書的教學工具,是教師和學生進行直接互動的主要媒介,板書實際上包含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如果教師一味的使用多媒體將只是結論呈現出來,事實上,這種方法導致學生依賴和消極等待多媒體中的結論,另外也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的一種表現。從而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最終語文課堂成為了復制課堂、拷貝課堂,創新丟失的無影蹤。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要深入研究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立足于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應持續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能力,有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吳玉英.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才智,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