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
摘要:當今教育技術的發展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根本性變化,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與實驗。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以其生動的圖像、聲音等多媒體效果已越來越受到各科教師的歡迎,在數學教學中更為顯著。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的作用,在課堂上利用也多是粉筆、黑板,教學過程顯得非常單調;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不但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而且使學生有新穎感、獨特感、直觀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及質量。
關鍵詞:中學數學;信息技術 ; 教師角色;教學效率
新課程標準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教學內容,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有機整合。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以其生動的圖像、聲音等多媒體效果已越來越受到各科教師的歡迎,在數學教學中更為顯著。如何看待信息技術,如何恰當地把它與學科教學整合在一起,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信息技術具有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在講“平移和旋轉”這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除了在游樂場里出現過,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與旋轉的現象。聯系生活實際,判斷下面的畫面哪些是平移運動、哪些是旋轉運動?屏幕出現幾種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直梯升降、風車轉動……)錄像中播放情景都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有汽車的行進,溜溜球在旋轉,風車在轉動,推拉窗的移動,電梯的移動等。
二、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性,能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
例如在教學《垂徑定理》這一節時,課本中對垂徑定理的證明學生根本不理解,于是我制作了一個FLASH動畫,按課本中的證明過程進行動畫演示以后,很多學生就能嘗試著進行證明,與課本中的證明過程幾乎差不多。
三、 信息技術具有動態性,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反映概念及過程。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拋物線》一課時,學生對拋物線的認知就是一條光滑的曲線,但我們利用多媒體播放火箭隊和湖人隊的一場比賽,展示出籃球運動員姚明投籃時籃球的運動軌跡,學生就會對拋物線有更直觀的認識。由于用電腦演示,手段新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效果明顯。
四、信息技術具有交互性,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大家知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件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
例如,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是平面幾何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我在教學時就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了課件,利用課件的測算、動畫、隱藏等功能,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電腦上親自去度量線段的長,計算線段的比,然后驗證線段的比是否相等;通過平行移動圖中線段的位置,發現它的兩個變示圖形。
五、信息技術具有補充性,能通過多媒體實驗實現了對普通實驗的擴充,并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
譬如,在上中位線性質時,可用《幾何畫板》設計如下課件讓學生實驗.畫一個可以任意調節的四邊形ABCD,順次連接四邊形的中點得到一個內接四邊形EFGH。實驗:(1)任意拖動四邊形ABCD,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2)當四邊形ABCD為矩形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么圖形(菱形);(3)當四邊形ABCD為菱形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么圖形(矩形);(4) 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相等,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么圖形(菱形);(5)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互相垂直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么圖形(長方形);(6)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么圖形(正方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上述實驗,大膽猜想并加以證明,最后得出結論。應用《幾何畫板》的動態展示,便能把一個難以講清楚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了。
六、信息技術具有大容量性,能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當教師的都有這樣的經歷:為節省上課板書時間,課前準備了大量紙條,把板書內容逐條寫上;為增加課堂練習量,把各式習題都抄在小黑板上。其弊端是給教師加大了工作量,若遇到天氣不好坐在后排的學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響教學效果。
如“數據與圖表復習課”中有關統計表、統計圖設計的題目,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信息量大,利用多媒體技術“動”性強,傳遞信息量大、速度快,交互性強,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訓練和信息交流等成為可能。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起到了“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最佳效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減輕學習負擔,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符合現代化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客觀合理的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于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法,才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積極轉變的觀念。
參考文獻:
[1]王寶翠,淺談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輔助作用[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05年
[2]張學芬,淺談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自然科學篇)[C],2004年
[3]劉小歆,計算機輔助初中數學教學的問題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