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振寧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能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設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興趣,更高效的上好一堂語文課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合理利用多媒體,對于優化課堂,有效開啟學生的想象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合理地借助多媒體技術,對于當下的課堂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也為實現高效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
根據筆者多年教學經驗,一堂成功的,高效的課堂教學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合理發揮和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有效體現,而實現此兩點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教學設備的有效利用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充分調動,實踐證明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找到兩者之間有效的契合點,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恰恰是我們所有教師值得去考慮的一個問題。筆者積極探索學科整合的內在規律,著力從課前預習、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節入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對優化小語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一、課前預習找準預熱點
預習好比打仗前的火力偵察,既可以掃清一些障礙,取得進攻的出發基地,又可以對“敵我”雙方做到“知己知彼”,爭取主動,提前消滅“攔路虎”,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長期養成預習習慣,有利于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前,我交給學生的預習作業時:上網查找有關太陽系中地球、火星等行星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要求學生自己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并制作成PowerPoint形式的電子文稿在課前進行演示。演示時,學生制作的電子文稿中,那些精美的插圖、生動有趣的解說詞,構成了一篇篇既充滿情趣又不乏科學知識的電子讀物。課文還沒教,學生已經達到熱身效果。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巧設情境點擊興奮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并巧妙恰當地呈現,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相機提出要學習的目標,點擊興奮點,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欲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在上《煙臺的海》,新課導入時我就用flash演示煙臺所處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看錄象,同時配音樂導課,呈現課文所描述的煙臺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而后提出討論問題:你喜歡煙臺的海嗎?我們剛剛看到的、聽到的課文都寫得很具體,現在請同學們走進文本,在語言文字中和煙臺的海再次親密接觸,感受煙臺海的綺麗壯觀和人的勤勞、能干,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上課伊始,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學生帶到了海邊,剎那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課文,研讀文本。
三、發揮優勢突破重難點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老師口諾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利用信息技術,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對于未學過物理知識的小學生來說,“物體下落的速度與重量無關”便是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通過設計多媒體課件,以動畫形式再現亞里士多德所講的內容和伽利略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話得出的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以及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進行的分開試驗的情景,使學生深刻理解伽利略的結論:鐵球下落的速度與它的重量沒有關系。又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懷丙和尚撈鐵牛的方法,我同樣以動畫形式來表現隨著船上泥沙的不斷減少,船一點一點往上升,鐵牛一點一點向上拔的過程。這樣,將原本抽象的說明變得真實具體,學生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能輕松地接受知識,解決相關問題,也輕易化解了難點。
虎門硝煙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對小學生來說,當時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語言文字畢竟是抽象的。讓學生感知硝煙的經過,認識虎門硝煙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愛祖國、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絕毒品的意識,是教學《虎門硝煙》的重難點。在初讀全文前,教師先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虎門硝煙”的電視錄像,讓學生具體感知當時的情景;在認識虎門硝煙的偉大意義時,又再次呈現鴉片給國人帶來災難的音像、圖片等資料,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學生處于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既突破了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愛祖國、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絕毒品的意識,從而使學生學得輕松,學有所獲。
可見,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只要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小語教學的契合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就會變得順利。
四、學練結合抓牢訓練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我們應當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訓練途徑,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提高課堂容量,加快教學節奏,刪繁就簡,將節約出的寶貴時間還給學生,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找到自身語文能力的不足之處,體驗到成功與進步的喜悅,獲得增強語感能力、養成積累習慣、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的“原動力”,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荷花》一課,教師借助媒體營造優美的欣賞荷花的情境,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欣賞美麗的荷花,調動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學習興趣。在這種情境下導入課文,讓學生品悟作者如何把荷花的美描寫出來,再通過朗讀來感受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師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更多描寫荷花姿態美、品質美的詩歌短文,使學生對荷花的認識、對描寫手法和語言的感悟提高了一個層次。在此基礎上,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工具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看到的美景進行創新表達,當堂練筆、交流,增加了表達的機會和空間,使語言文字的學習與訓練緊密結合。這樣,既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及信息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