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琦偉
摘要: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禁止擇校,但是社會現實是“小升初”入學時很多家長強勢擇校,一些學校也違規操作。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擇校問題,要賦予家長擇校權的法律地位。本文探討了賦予家長擇校權法定權利的可行性,同時研究了家長擇校權合法性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小升初”;家長擇校權;就近入學;法定權利
我國的“小升初”擇校問題具有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供求矛盾引發了擇校傾向。二是少數群體強勢擇校。三是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擇校制度。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擇校熱以及引起的負面影響,2006年政府重新修訂了《義務教育法》,并強調就近入學,取消重點班和重點學校。即使有明確的政策規定,但是擇校的市場仍非常廣闊。家長反映擇校費太高,權錢交易嚴重,與此同時卻熱情地繳納高額的擇校費,以此讓孩子進入重點中學的校門。學校和教育部門對擇校行為監管不力,擇校現象屢禁不止。通過擇校來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和政府對擇校權的限制和否認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為了解決這種矛盾,研究者嘗試探究將家長擇校權作為一項法定權利,并通過各種途徑來保障這種權利,這是解決我國“小升初”擇校問題的邏輯起點。
一、家長擇校權的教育學意義
家長擇校權這種需求的出現,是我國公眾權利意識提高的表現,從社會公正的角度來看待家長擇校權,可以看作是打破了平均主義,實現了差別平等,家長追求擇校權是體現差別平等下的實質性公平。
1.進行教育改革,必須要尊重家長擇校權 國外通過建立擇校制度來保障家長擇校權。歐洲各國為了滿足公眾對學校教育的多種需求,實行了擇校制度。制定擇校制度是為了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素質。面對國外先進國家的教育改革,我國的基礎教育也面臨著挑戰和發展機遇。我國大部分城市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現在面臨的最大發展問題是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以及公立學校體制的改革問題。在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學校長期居于主導位置。近年來民辦學校應運而生,逐漸受
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很多民辦學校向社會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辦學主體逐漸多元化,家長自主選擇學校也有了可能。
2.尊重家長擇校權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教育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公民的受教育權利,促進公民的身心發展,公民有根據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學校、專業和教育形式的權利,國家不得拒絕任何合理的受教育權要求。教育要尊重差異,存在差異才可以選擇。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的大環境中,家長擇校的目的是選擇優質的教育資源,限制家長擇校權是無視差異的存在和阻礙多元化發展。
3.尊重家長擇校權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體現 家長擇校權應該被認同,實現了選擇權意味著尊重差別,從而實現實質的公平。我國提倡教育機會的平等,每個適齡兒童都有權享受相同的入學機會和發展權利,同時也不能徹底否認個別教育機會的合理性。差別教育機會依據的是自由理念,自由理念強調的是個體為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而進行的個人機會選擇。每個受教育者在享受教育機會時都存在著差異,合理的差異不會影響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的共享,反而會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優化教育成果。
家長擇校權體現的是個體的可選擇性,是對實質公平的一種權利爭取,在擇校權實現過程中出現的教育腐敗是對教育公平的褻瀆。所以必須正確區分家長擇校權和強勢擇校,正當的家長擇校權應當鼓勵,但是強勢擇校行為必須禁止。
二、家長擇校權的實現建議
正當的家長擇校權允許存在,也理應受到保護,要確保其合法性。這是因為從教育權的角度來看待家長擇校權,是家長教育權利的組成部分;從受教育權的角度來看待家長擇校權,是受教育者享受教育自由的體現;從基本權利角度來考慮,家長擇校權是人權發展的組成部分。實現家長擇校權,要從法律和制度上來進行認可。而強勢擇校是教育體制弊端的體現,是一種不合理的擇校方法,
1.為家長擇校權提供立法保障 賦予家長擇校權的法律權利時要考慮我國的國情,實現家長擇校權要建立規范的擇校程序,要建立完善的監督體制,對擇校生的擇校資格進行認定時,必須要謹慎的選擇進行擇校資格認定的機構和考核人員,考核人員要具有全面素質,可以包括教育專家、中學管理人員、教師、學生代表等,并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并對不符合擇校認定資格的非法行為進行舉報。要建立學生救濟途徑,為學生提供申訴機會。鼓勵學生在擇校過程中積極的舉報學校的違規操
作行為,可以申訴維權。
2.清除家長擇校權的制度障礙 家長在爭取擇校權時,遇到了許多制度上的障礙。擇校現象是政府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引起的:一些政策助長了強勢擇校;一些教育政策具有嚴重的扶持重點學校、公立學校優先和不支持民辦學校的傾向;擇校費的監管不力;“小升初”的入學制度缺乏具體的監管程序;一些制度限制了家長正當選擇學校的權利;一些強勢遷戶口擇校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將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升學的唯一標準,一些學校為了追求高的升學率而設重點班,也助長了盲目擇校現象的出現。
家長擇校權最大的制度障礙是精英決策模式。所以,必須要突破現有的教育決策模式,建立多元參與的決策機制,并加強社會監督。不同階層的家長都應有權參與決策,并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進,形成相關各方共同參與的教育機制。
3.擴大學區范圍 要科學的劃分學區,保證每個學區都存在優質學校,同時保證每個學區之間的教育質量不存在差異,要采取措施保證學區選擇的自由。可以設立有限的自由學區,劃分每個學區的開放范圍,劃分學區時要在充分尊重民意對話的基礎上進行行政協調,要允許重點學校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招生,并免收擇校費。4.使各學校均衡發展,突出各自的辦學特色 教育體制實現均衡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的發展,這是落實家長擇校權的關鍵。要采取措施減少校際之間的差異,為了促進校際間的均衡發展,要提倡辦學的多樣化,使受教育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并努力打造特色化的學校。
三、小結
正當行使家長擇校權是允許的,但成為法定權利直到成為現實權利,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所以必須正確認識和認可家長擇校權,要抑制強制擇校,逐步實現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秦惠民.現代社會的基本教育權型態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5(5):43-45.
[2]郝鐵川.權利實現的差序格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