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旭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觀念的改進,我們國家的高校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擴招活動。但在這過程中,快速增長的學生和落后的教學基礎設施不相協調,成為阻礙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大問題。高校的體育場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訓練競賽,進行體育教學的場地。在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各地區的綜合型體育場館也在逐漸的增多,這是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綜合型體育場館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功能齊全,但也出現管理上的問題,怎樣才能讓綜合型體育場館發揮最大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體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問題。本文根據研究分析高校綜合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對體育教學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以方便體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校綜合型體育場館;體育教學;影響研究
前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高等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健康。很多高等學校都建設了綜合型體育場館,以方便學生的體育學習。綜合型的體育場館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不僅可以進行正常的體育教學活動,還可以舉辦一些體育競賽,甚至大型的活動。各個方面都促進了體育教學的發展,但是,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這也給體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隨著綜合型的體育場館逐漸增多,對于體育教學的教學方式,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科學合理的使用綜合型體育場館,促進綜合型體育場館能夠長遠發展,這是教學的難題。
一、高校綜合型體育場館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綜合型體育場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功能齊全。但也存在著一些教學發展上的問題,例如建設綜合型體育場館花費巨大,在后期也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維修保養工作,才能保證綜合型體育場館能夠正常的使用。對于這些情況,學校能否跟隨體育發展的步伐,以及其中出現了一些教學管理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一)綜合型體育場館管理方式落后。
最近幾年很多高校都建設了綜合型體育場館,基礎設施功能不斷齊全完善,但管理模式還存在落后現象,滿足不了綜合型體育場館的發展需求。
(二)項目與場館匹配不均衡。
學校的綜合型體育場館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著項目和場館匹配不均衡的現象。有時候,以一個運動項目可以占據多個場館,還有些場館被多個項目所占據。例如,一個場館中有田徑運動,跳遠運動。而乒乓球、羽毛球這些運動占據著一塊場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場館的管理。
(三)教學安排及教學內容對綜合場館使用的影響。一些學校的體育專業有自己的特色訓練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術水平,培養學生在未來能夠從事體育活動,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學內容不應該僅限于常規的運動項目,還要練習一些有特點的運動訓練。很多時候都是劃分學生的運動水平,從高到低編排班級。體育教學也有理論課,在進行理論授課的時候,老是往往不考慮學生的運動水平,學習項目。都是按照班級容納的人數進行授課的。所以,這就使編排班級出現沖突,學校如果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應該按照運動技能學習劃分班級。但是,每一節理論課的教學的學生人數就會減少,劃分為多個班級。這樣就會給教室,老師,帶來巨大的壓力。而學校也難以承受教師的薪酬。所以很多學校再進行課程編排時,都是按照理論課的模式劃分學生。這種情況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技能訓練課程,也會影響到場館的使用。
(四)學生的課時要求,對體育場使用的限制。很多綜合體育館在建成使用時,老師都根據課程安排,把所有的班級盡可能地分散開來,每一天都不會超過八個課時,對每一個班級上課時間都盡可能地早上晚上均衡。而理論課的教學,決定了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較多,也不能按照技術水平進行劃分。這樣看來,就不能在每一周保證每一塊場地都被使用。
(五)外館上課的概率低。
由于天氣等原因的限制,學生很少進行戶外課。而為了保護體育場館內的器材,提高教學效果,保護學生的安全。老師都會把時間安排在場館內上課。即使體育場有外館,老師和學生也更傾向于館內上課,所以外館的使用率比較低。從以上的幾種情況來看,無論是主觀原因的影響還是客觀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綜合體育場館的使用,不能使他科學的進行規劃。這在一定程度上和體育教學有關,為了使綜合體育場館能夠提高使用效率,應該對體育教學做出一些改進。
二、綜合型體育場館的管理。
(一)管理方式。
最近幾年,很多高校建立了綜合體育場館,但由于建成的時間比較短,在管理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缺少實踐經驗,也沒有可以參照的模式,所以在各種條件的影響下,綜合體育場館的管理不夠合理。就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學校建成的綜合型體育場館都是根據自己制定的管理方案進行的。管理方式相對單一,而大多數都是采用管理傳統體育館的方式進行的。綜合型的體育場館內的很多功能都被浪費,沒有做到物盡其才,只停留在學校的使用上。忽視了它的社會服務功能。面對綜合型體育場館缺少管理維修經費,學校應該提高綜合型體育場館的使用效率。要在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比在訓練后,進行一定的社會服務活動。學校不僅承擔者教書育人的責任,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在這過程中政府各部門都要支持高校綜合型體育場館的發展,學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創建有特色的管理方式。例如,在不影響學生正常上課訓練比賽的時間后,可以把綜合訓練館開放給市民使用,政府企業如果需要開辦一些比賽、活動,都可以在綜合訓練館內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綜合型體育場館的使用效率,還促進了體育館可持續長遠發展。
(二)管理人員。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過,雖然很多高校都建設了綜合型體育場館,但是,只重視建設,而忽視了管理,也沒有培養專業的管理人員。不要說學校的綜合型體育場館,就連社會上的綜合型體育場館也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有很多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并非專業出身,有些是臨時工,有些是身兼數職。很多管理人員根本不了解體育運動,也不明白體育場館器材的功能,甚至連場館內可以進行哪種運動,所需要的配套設施也不懂。更不要提,對綜合訓練場館內的運動器材進行維修保養,日常維護活動。由于這些知識的匱乏,會造成體育館內器材的壽命縮短,不能使場館的功能發揮到最大。所以,綜合型運動場館在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起專業管理人員的作用。
(三)服務對象
很多高校在使用綜合型訓練場館的同時,忽視了社會功能,這就造成場館的服務對象單一,沒有把場館的使用效率發揮到最大。這種現象和傳統的場館管理模式有關。對于綜合型訓練場館的概念還停留在單一的體育場館管理上。這就造成很多學校封閉體育場館,不對外界的市民開放。而在學校內,學生不可能一直使用訓練場館,舉辦競賽比賽。有很多時候場館的器材設施在閑置著,這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體育運動資源。要逐漸擴大綜合性訓練場館的服務范圍,擔負起社會職責,改變服務對象單一的現狀。
(四)科學系統地進行管理。
首先學校要更新管理觀念,不再采用對傳統訓練館的管理方式。在進行管理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解決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這二者之間的矛盾。首先要保證學生正常的訓練教學時間,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主,把剩余的時間留給比賽訓練,社會服務。要把課堂教學,學生訓練,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還要提高綜合訓練場館中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了解體育項目,喜歡體育,懂得日常維護保養這些是合格的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要組織體育部的老師進行專業的培訓,以此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五)合理的分配體育場館。
在進行正常的體育課程之前,學校應該對綜合型體育場館有系統的認識,每一個場館的功能有所劃分。合理的分配體育場館的訓練,能夠提高使用效率,節省場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省資金,避免資源的浪費。所以再分配體育場館之前,要以滿足教學條件為原則,按照實際的體育課程教學情況合理的分配每一個場館。還要分配出一些大型比賽場地,盡可能的使用非永久性的設施,這樣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以節省財政開支。
(六)綜合性開發體育場館。
高校的綜合型體育場館有很多時候都處于空閑的狀態,這就導致資源浪費。高校體育場館可以在課程之外安排一些無償的項目,對于利用較少的基礎設施,運動器材,運動場地。例如,室外的籃球場,田徑場,羽毛球場。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需要,也可以對外開放,吸引市民前來健身運動,以承擔一部分的社會責任。體育場館還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有償開放。例如,資源缺乏的運動器材,桌球,動感單車等等。這樣可以增加一部分維修經費。讓體育資源,能夠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兼顧。僅僅靠學生和老師進行體育鍛煉還不夠,還要帶動廣大市民,進行全民健身。這樣,社會大眾就會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使用體育場館,這樣體育場館才能有更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1]
三、高校綜合型體育場館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最近幾年,隨著教育的改革,國家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增大,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綜合型的體育場館,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體育發展。和傳統的體育場館相比,綜合型的體育場館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功能也更齊全。場館整體的占地面積增大,運動場館區域劃分更加詳細。這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學生不僅能夠享受到更加好的教學條件,心態也就更加積極輕松。在這個過程中,也給體育教育工作者帶來了自我展示的平臺,更好的工作環境。[2]
(一)基礎設施完善,體育教學快速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了更多的新型體育項目。而綜合型體育場館的建設,更促進了高校體育教學。很多學校在這個過程中開始轉變教學觀念,給學生更多的選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體育項目。這就給學校的體育設施建設帶來更大的壓力。相比傳統的體育場,綜合型的體育場館,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能夠方便老師開展更多的體育項目。學生在更加完善的訓練場館內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體育訓練,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訓練中。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養成運動的習慣。[3]
(二)管理方式對體育教學開展的影響。
綜合型的體育訓練場館不僅可以進行體育教學,還可以在場館內組織比賽,進行項目訓練,還可以承擔起社會服務的職責。綜合性的體育訓練場館和傳統的訓練館相比,空間擴大,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但如果要舉行大型的比賽,進行社會服務等工作時,體育教學活動就會受到影響,二者不能同時進行,否則會影響到教學進度。所以在綜合型體育訓練場館進行訓練比賽時,可以組織學生前來觀看,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認識,學習到一些運動技巧。這樣學生在體育訓練時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綜合型體育訓練場館的日常維護修理花費的經費較大,對學校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承擔一些社會服務活動,還能為訓練館的維護修理增加一些經費。這樣,場館內的基礎設施訓練器材如果出現問題,就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維修,方便體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上文我們已經提過,在場館內進行社會服務活動,或是進行比賽訓練,一定會影響到體育課的正常進行,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可以促進體育的發展,推動這個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綜合型的體育場館在日常維護修理的過程中缺少專業性的管理人員,一些非專業的管理人員不了解運動器材,基礎設施的維修保養。會影響到體育場玩的正常運行。而一些基礎設施如果損壞,不進行及時的維修,會影響到正常的體育教學工作。[4]
(三)開發多功能項目教學。
隨著高校綜合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場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更加完善,就給體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應該開發多功能項目教學,學習的運動項目不能單一,可以征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選擇一些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項目,社會上流行的運動項目。還要改變單一訓練的現狀,不能僅僅依靠體育教學,訓練來提高運動技能,可以多開設一些比賽,讓學生進行觀看學習。[5]
(四)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從傳統的教育方式來看,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部分的體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都采用傳統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體育項目鍛煉,讓他們在不斷的鍛煉中掌握運動的技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很可能在長時間的鍛煉中,失去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只是進行被動的練習,沒有積極主動地進行鍛煉。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學生鍛煉多久,都不會養成一個鍛煉的良好習慣,是消極被動的參加練習。在高校建設綜合型體育場館后,老師可以改變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依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興趣愛好進行針對性的鍛煉。例如,有很多的學生并不喜歡跑步,覺得那是枯燥乏味的,對跑步提不起興趣。跑步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學生的耐力和速度。[6]我們可以用其他的運動項目代替長跑。如果學生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學校就多組織一些相關的比賽,因為這些運動一樣可以鍛煉學生的速度和耐力。學生對這些運動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加比賽,就能在課余時間自主鍛煉了,這樣一來,就達到了學校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目的。老師也不應該固守傳統的教育理念,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7]
(五)掌握正確教育方式
高校體育老師在學生進行自主鍛煉的同時起著引導作用,老師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傳道授業解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學生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模仿老師的行為。所以老師也應該形成良好的自主鍛煉的習慣,老師在體育課上要經常與學生們進行溝通交流,親自示范一些運動項目,規范學生的動作,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例如學生在進行籃球或足球比賽的過程中,老師不僅要規范他們的動作,還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學生能夠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在課下能夠進行積極的鍛煉,讓鍛煉成為一種習慣。不再是被動地進行練習,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鍛煉,只要有了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生才能培養出良好的習慣。[8]
總結:綜上所述,高校建立綜合型體育訓練場館對體育教學影響深遠,這對體育教學來說是機遇。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以開放的思想,積極的態度面對。而對綜合體育場館的管理方式要進行改進,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性,還要根據每個學校不同的特點制定合理的規范,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配合教學方法,合理的使用綜合型體育訓練場館,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推動高校體育教學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宏燾等.延安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調查與分析[J].價值工程.2011.30(22):272-273.
[2]吳強.運用現代營銷策略對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10(7):10-12.
[3]唐艷,唐軍.“微課”:高校體育課教育資源建設新途徑[J].軟件導刊,2014,13(06):167-168.
[4]王濤,王居海.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與經營策略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6,(19):109.
[5]蔡亮,周桂琴,黃茜,劉晴.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與運營模式探究[J].科技視界,2015,(25):45.
[6]吳青.高校圖書管理信息化的現狀與對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8):233-234.
[7]李軍濤,劉婷婷.實現高校體育設施合理利用需引入物業管理[J].現代物業,2010,13(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