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晶
摘 要:3D創客教育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相互融合代表著教育的發展與進步。結合自身的經歷,將課堂實踐與理論結合,從一位教育新手出發,為3D創客教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提供了一定的方法。
關鍵詞:3D創客教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融合;分析
新課改在毫不懈怠地宣傳并廣泛運用,對于教學的質量與要求也有了新的標準。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人才將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干力量。小學是必經的信息技術學習階段,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變得至關重要。3D創客教育成為最新的推廣教學模式,它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課堂效果,為學生專業信息技術的學習,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幫助。
以下是針對3D創客教育與小學信息技術融合作出的探討。
一、3D創客工作室的成立
成立專門的教學機制,將專業教育人才集合在一起,硬件與軟件配置完善。從教學到課堂效果展示構成一個整體。通過3D創客建模軟件進行一定的演練,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信息技術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一次是演示糖果盒的做法,只用了1分鐘的時間,課堂的氣氛就完全活躍起來了,大家紛紛動手制作自己喜歡的作品,完全沉浸在其中,這說明3D建模軟件可以簡單地讓學生了解它并且運用它,同時又為他們帶來了歡樂。
充分發揮“校園創客”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相互學習,相互進步。讓學生進行討論,同時通過3D打印將自己的作品打印出來,最終將作品展出,也可以建立3D交易集市,為全校師生提供打印服務。
二、綜合整理課程,強化學習動機
將2到6年級的信息技術課程進行綜合分析,然后將3D創客軟件與社區緊密聯合,在學生擁有自己的賬號后,鼓勵學生完成不同的作品并上傳上去,完成不同等級的升級,讓他們感受自己的成功,這樣學習的動機與興趣就會得到強化。結合社區評價,將校園創客推上首頁。同時導師們要定時在社區出現,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與作品,以鼓勵表揚的互動方式,如“加油”“非常不錯”“爭取成為校園創客”,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進一步強化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將校園創客廣泛推廣傳播,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在課堂外將此課程完全鋪展開來,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這個課程。
三、學科融合
3D創客教育與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融合嘗試。
案例一:
在小學語文中選出一篇文章《趙州橋》,老師讓學生將這篇文章中橋圖片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來,并分不同的結構打印出不同的橋。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結合3D打印圖,體會這篇課文所傳達的主要內容。這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第一小步,那么接著,讓學生觀察不同的3D結構圖,指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在一條“模擬”河流中進行勘察與實驗,記錄河水流過的情況,學生收集各種材質的材料進行設計與布景,同時創造出不同的環境鋪墊,大橋的各種意境就完全體現出來了。最后通過學生小組進行討論,每個人提出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中得出自己的認識與見解,寫出屬于自己的《趙州橋》篇章。
案例二:
小學英文學習是個讓學生非常頭疼的問題。可3D打印的出現卻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了樂趣,通過3D軟件的建模,將生僻不容易記住的單詞建模打印,最后制成精美的立體迷你鑰匙扣。在學生中廣泛受到歡迎,在課間空隙間,孩子們也會拿出來隨時記單詞,慢慢地掌握了讓自己頭疼的單詞,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案例三:
3D創客教育本身作為創新型教育發展迅速,而科學的教育也通過結合相關創新課程來體現它的課堂成效,但是因為實驗的耗時與操作難度,讓學生們的興趣與積極性不能夠得到持續發展,將3D創客教育與科學相結合,提高實驗的觀賞性,保持學生的學習樂趣。類似于“風向風速”一課就可以設計一個演示儀,通過擅長3D建模的同學的幫助,用電腦將設計的模型構建出來,最后通過一個晚上的打印,演示儀就完美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了。老師也可以將優秀作品與創客節相連,讓學生的作品得到更進一步的肯定,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四:
學校會定期舉行文化節,學生們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在美術方面有專長的同學就會負責文化節的裝飾,這時候3D打印就會被廣泛運用。將一切全本只會在頭腦里想象,最終只能通過雙手繪制在紙上的東西,全部通過打印變成了現實存在的事物。各式各樣的創意產品被打印出來。文化節消費所要用到的二維碼,也是3D打印的。同時也可在文化節舉行一次設計大賽,讓學生們每人設計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品,不但要畫出詳細的草圖,還要利用3D建模軟件設計出模型,結合文字說明,最終將其打印出來,在文化節中出售,讓學生們感受到通過自己的雙手獲得勞動果實的樂趣。
總而言之,3D創客教育的進行,讓3D打印不僅僅作為一門課程而存在,它在不斷的發展中,與學生們達成了一定的和諧并成為了朋友。
參考文獻:
[1]李宇昂.兒童3D打印:在小學創意課程中的應用與創新[J].設計,2015(15):22-25.
[2](美)安德森·克里斯.創客:新工業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23.
[3]劉曉玉.創造教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新實踐[J].考試周刊,2015(79):118.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