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榮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僅提出了新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其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也要改革以往的教學觀念與形式,提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必備的條件。主要從教學主體、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這四個方面簡單地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改革
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是新時期背景下開展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在進行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與學生互動,采用多種方法設計教學,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中肯而有效的評價,從而真正地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貫徹其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課堂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變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負責講,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過程太過于被動,學生也缺少自主思考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新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度。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并通過計算比較出相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學生在測量計算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就會加深,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并且,學生親身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既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學習主體的地位,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過程由單向向互動發展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節省有限的課堂時間,大多數教師都采取“講授式”的方法進行教學,而新的教學理念更加關注師生的互動,明確指出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師生的互動學習中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難度逐漸提高的問題也會引導學生的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問,如:“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每個月份的天數是相同的嗎?一年有多少天呢?”由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年、月、日,教師這樣的提問既可以讓學生聯想到自身的生活經驗,又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使其真正地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與能力。
三、教學方法由單一向多樣發展
“喜新厭舊”是大部分小學生的共同特點,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學生也極易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學生進行課堂的高效學習。因此,改革課堂教學的方法,采用多樣的方式設計數學教學,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數學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多種教學形式,豐富課堂的教學環節,使得教學過程新穎而有趣。
針對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數學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從多個方向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超市購物場景引入教學,為學生創設出生活情境;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探究意識;在教學“圖形的變換”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的圖形變換操作,在直觀的操作中學習知識,從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得數學課堂的教學精彩紛呈。
四、教學評價由定量向多元轉變
很多教師在教學時都會忽略課堂的評價這一環節,評價不僅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過程,還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與反思的關鍵環節。通過教師的中肯評價,學生會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他們也會將眼光從解題的對錯轉移到自身能力與思維的培養,因此,數學教學中及時的課堂評價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節課的教學結束前,教師都要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可以先通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促進學生的反思,然后教師再根據“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補充點評,以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促使學生的學習環節完整而充實,使其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以便及時地查漏補缺,保證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基礎課程改革的發展對小學數學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課程改革的新目標與新理念,數學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時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改革以往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以便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真正地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娟.為了讓學生能夠終生發展:引導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3(16).
[2]沈清秀.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趨勢的幾點思考[A].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
[3]滕飛舟.試論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A].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